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1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90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马驰(以下简称马):黎老,您长期从事党的文艺工作,能否介绍一下您是怎样从开封到延安,并走上革命道路的? 黎辛(以下简称黎):1936年邓拓(原名邓子健,笔名邓云特)介绍我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我的父亲是冯玉祥创办的平民医院院长、陆军医院院长、妇产科学校校长和公安局卫生科长,还是冯玉祥部队医官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52.
周艳丽在《多彩的女性文学世界》一书,对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对女性文学的多个层面进行关注,首先是对女性意识和女性命运进行了深切的关注;对女性文学的发展及流变轨迹进行了准确的勾勒;最后,对部分女作家进行了个性的描绘与关注。  相似文献   
53.
周艳丽 《殷都学刊》2013,34(1):79-84
丁玲在《解放日报》文艺栏中女性主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1942年3月9日发表《三八节有感》;二、《解放日报》文艺栏的办刊思想方针和任务;三、团结作家,扶持新人;四、大胆尝试,推陈出新;五、鼓励杂文创作.  相似文献   
54.
丁玲无意走上创作之路,却成为中国现代特有的知名作家之一。她早年的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她们具有对传统男尊女卑的极端反叛的非常鲜明的特点。"莎菲"更是这一时期文学的典型代表,一时成为丁玲的代名词。这些作品闪烁着"五四"追求自由、民主的精神光芒,也充满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精神。这些在男人世界中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小说形象,正是作者的缩影,也是湖湘文化的精神体现。这与其一生坎坷不平,晚年政治化的心态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55.
文章探讨了丁玲文学语言观的产生与形成,对丁玲文学语言观整体结构的构筑,以及其观点的理论表述与价值意义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56.
追求光明的代价--"左联"时期丁玲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联"时期是丁玲创作的过渡期,从在黑暗中咀嚼女性的苦闷到追求人民解放的光明,丁玲有可贵的尝试与收获,也有痛苦的放弃与损失。其代价既有历史前进必须付出的牺牲,也有某种幻影误导下的生命力的虚掷。个中是非曲直及其典型性,值得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57.
主编《北斗》是丁玲由“同路人”转变为革命的“螺丝钉”的开始。文章通过考察其由一位20年代末以出版同人期刊书籍为乐的女编辑,到担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这一身份转换中自我认知历程,探讨了丁玲新的“角色知觉”的觉醒与“角色适应”之间复杂矛盾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8.
丁玲是随着她成功地塑造了莎菲的形象而一鸣惊人、蜚声文坛的.莎菲是丁玲早期创作主调的集中形象体现者.其他形象无不是这一主调的变奏,她们与莎菲一起构成了丁玲早期创作的主旋律,致使"追求一幻灭一再追求一直至最后幻灭"的主题得以反复和深化,表现出作者所具有的现实主义的深度.追求与幻灭的主题,病态与变态的人物性格,都决定了丁玲早期作品必然重细腻的心理剖析和自我意识的发掘,这就形成了作者早期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9.
晚年丁玲高扬"反封建"启蒙旗帜,积极肯定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和启蒙价值,视文学为"战斗的武器",大力倡导文学的"真实性"和"批判性"原则,在向"五四"启蒙文学传统的回归中,建构起了其启蒙主义的文学观。这一文学观的形成,是丁玲一以贯之的"个性思想"作用的结果;同时,它也呈现出了丁玲晚年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60.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小说创作主要有三种样态:一是以丁玲为代表的五四传统的解构与重构;二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民间传统的升华与超越;三是以孙犁为代表的古典传统的承继与现代化.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走向参与了解放区的文学建构,反映了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基本面貌.但在政治意识、阶级立场、大众话语等时代要求规范下,三者却经历了不同的命运.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从文学发展史的层面对其重新考察,他们在感应和记录时代、重审传统文化、再构民族艺术、以及把长期被"病魔化"的乡村与农民还原为本真状态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也存在着如弱化文学的批判精神、消解个体生命价值、缺少艺术上的引领性和超越性等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