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长期以来,无论扬谕还是贬斥,“五伦”说与“三纲”说都被并列论之。其实,“五伦”说与“三纲”说分别代表了中国伦常观念的两种不同传统,应予分梳。“五伦”说昭示的人际间双向互济关系,为建构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2.
本文认为“三纲”并非由谁发明创造 ,出现这种人际关系的社会现象 ,是从父系氏族公社到宗族奴隶制国家这一社会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但当时未有文字记载成为思想意识。孔孟之道不是与“三纲”无关 ,是从“诸侯异政 ,百家异说”的时代特点 ,以正己正人为纲 ,并提出伦理政治的对等要求 ,与西汉及以后的专制王朝 ,所强调的以上统下 ,以尊压卑的“三纲”有别。只讲差别不讲联系是割断历史 ,容易产生割裂传统文化的后果  相似文献   
53.
本文藉考察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这部启蒙经典中的汉学典故,了解<大学>三纲八目与福泽文明图式间的内在逻辑关联,由此思考本土文化对现代文明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4.
现代新儒家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儒家传统要想对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诸如“平等、自由、博爱”等业已被中国人接受的价值观念作出有力的回应,就必须在现代进行转化,而这个转化过程应该包含解构和重建的双重任务。以践履为特征的儒家传统哲学,在经历了“五四”的重创之后能否重构中国人真正的精神价值追求。儒家“三纲”体制下形成的权威主义心理被中国人全盘否定的同时,也导致了现代中国人权威意识的缺失。抛开“三纲”在历史上曾经的政治控制目的,以“三纳”权威主义和“五伦”仁爱思想之间的互动模式为镜像,可以为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提供一些心理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55.
吴虞对儒家孝学说的批判邓星盈儒家最重伦理,凡儒学中人其学术无不以道德作根底。儒学Z封建社会居于统治地位达二千余年,儒学所言伦理亦成为中国I代社会多数人所信奉的道德。所以,吴虞在《书某氏(社会恶2状况论)后》中痛疾地说,中国的道德风范,不过是儒家专制〕...  相似文献   
56.
《白虎通》的儒学思想可概括为体现尊卑贵贱的“三纲六纪”和阴阳五行的神学宇宙观两方面内容。这些思想以对血亲的感情和对天神的崇拜为精神支点,通过以制度保证的一系列教化和严酷的刑罚,在当时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相似文献   
57.
康有为在《实理公法全书》和《大同书》中分别以人人都由天地原质而生以及建立一个共而平等的社会为理论起点,论证了人的平等的应然性并否定了"三纲"存在的合理性。但同时康有为认为,实现平等不能靠骤进的革命,因此时民众智识尚未成熟,因此,只能采取君主立宪的方式实现平等权。  相似文献   
58.
在当前关于"国学"的争论中,关于儒学与封建专制关系的话题,又被重新提起.本文就这个话题谈一点肤浅看法;儒学与封建专制没有必然的联系.具体地说.本文之论述将涉及以下内容;(1)儒学是前封建社会的产物,它之创立,本意不是为当时社会设立一种专制统治的政治方略,而是为当时失范的社会设立伦理规范(五常)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2)孔子儒家所设立的伦理规范是以双向约束为准则的平等性的伦理规范.它本来不具有拥护专制的意向,而儒学后来成为封建官方哲学.是由于汉儒将孔子儒学私自加入了"三纲"说内容;(3)"三纲"说之入儒学,改变了孔子儒学的价值取向(以"人之平等"为价值),使儒学变得易于服务封建专制,从而为封建帝王所利用;(4)儒学成为封建官方哲学后仍对帝王专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9.
赵炎才 《天府新论》2008,(4):119-124,133
清末民初,刘师培与陈独秀理性清算传统畸形人格,如鞭挞"清而不和"之徒和"雅人名士"逃避现实,"和而不清"之辈与同流合污者自甘堕落,国民爱国思想薄弱.同时,他们努力以学理构建近代理想人格,强调近代国民应具备积极入世、人格独立,自强不息、尚武善斗,秉持公理、道德优良,公私统一、家轻国重等品德.此外,还积极探索塑造人格之道,欲藉破"三纲之说"与老庄思想,融合中外文化,改造传统团体和加强修身与教育示范等途经以达到重塑近代理想人格之目的.  相似文献   
60.
传统纲常思想的演变存在一条线索,即德行与秩序之间的互为主次关系。“纲”为秩序,“常”为德行,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早期儒家认同在德行基础上形成的差等秩序,注重用德行来约束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各有职分,其关系乃是双向的,而非片面的无条件服从。而后则是倾向以加强势力来统一思想,达成社会共识,稳定社会秩序,注重用人伦秩序的规范来成就德行。德行基础上的人伦关系在政治实践中会显得松散而脆弱,不足以实现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完全用“三纲”思想保障权威以达成统一秩序,又会压抑社会与人性。“纲常”思想需要将“三纲”和“五常”牵连在一起,互相制衡,使两者不至于各走极端。只有在此意义上,“三纲五常”思想才是具有历史进步和现代价值的,才能重建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