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7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62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对转租的立法规定 ,世界上存在自由主义和限制主义二种模式。我国对转租一贯采限制主义 ,无论是《民法通则》 ,还是原《经济合同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均采此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对于转租的规定已趋向宽松 ,但还应尽可能地扩大转租的法律认可范围。转租与租赁权让与的确定与相互关系在立法上也是空白 ,再之 ,不合法转租中是否存在不当得利 ,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争议很大。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102.
本文通过通用比较法的研究方法,探析了不当得利制度的法律效力,揭示了不当得利制度的作用和价值,同时分析了我国现行相关法律并指出在即将制定的民法典中,应更具体地规定不当得利制度,使司法操作性更强。  相似文献   
103.
“许霆案”是一个由民事行为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典型案件,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比之于法院判决“盗窃罪”的定性,其定性为“侵占罪”更为合适。“许霆案”的启示是,刑法既不能冤枉一个无辜者,也不能放纵一个犯罪人;而且,应罪刑相适,罪轻则刑轻,罪重则刑重。这是现代社会刑法理念下普通公民、立法者、司法者应该追求的法律公正。  相似文献   
104.
在不同的物权变动模式之下,债权契约无效时物权变动的效力不同,此时权利人可以采取的救济方式(物权请求权或不当得利请求权)也不同。二者的关系如何,有什么区别,是关系到司法实践及未来民法典立法模式选择和体系的重要问题。我国未来的民法典应在总则篇中规定不当得利请求权,应将物权请求权规定在物权编。  相似文献   
105.
对我国的不当得利制度与美国unjust enrichment制度,从范围和构成要件进行对比,并就我国不当得利制度、无因管理制度和侵权制度与unjust enrichment制度的差异予以分析,试图以此找到完善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途径,使其最大限度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6.
善意取得与转让合同的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善意取得基础的转让合同,系无权处分,其效力依《合同法》第51条判断,在此应特别注意我国民法因不采纳物权行为理论而与德国民法的差异。善意取得构成后,所有权由受让人获得,转让合同已不可能被补正,故为无效,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债的关系依不当得利制度调整。善意取得不要求转让合同有效的构成要件,但转让合同具有《合同法》第52、54条所规定的无效或可撤销事由时,应从若干制度、原则的衔接配合出发,阻止善意取得的构成。  相似文献   
107.
侵犯财产领域中民事不法与刑事不法交错相生使得重刑主义产生,造成刑事资源的浪费,也造成公民权益的损害。本文以侵犯财产的行为作为讨论对象,引入“许霆案”分析相关理论,总结不当得利制度与侵犯财产犯罪的区分方法,拟提高司法实践中解决该类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8.
无权处分制度是法学之经典 ,它与物权法、债权法、物权行为等有密切关系。正确分析它与善意取得、权利瑕疵担保、不当得利及无因管理的关系 ,以便正确划分它们之间的界限 ,确定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  相似文献   
109.
在个人信息泄露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美国已开始运用不当得利规则救济受害人。传统侵权救济路径下,由于损害认定的争议,受害人往往难获救济;即便引入“风险性损害”,其理论缺陷也会阻碍实践应用,包括压抑个人行为自由、混淆损害发生风险与损害扩大风险、混淆风险预防与风险损害赔偿、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等。美国判例表明,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当利用个人信息获取的收益构成“积极”不当得利;还可运用超额给付和商业机会理论,将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当克扣的安保费用认定为“消极”不当得利;其说理路径在中国具有可适用性。相比于侵权救济,不当得利救济路径具有优势:不当得利之损失的认定难度小于侵权之损害;不当得利返还数额不受填平原则和禁止得利原则的限制;发生下游显著损害时,受害人可同时请求侵权赔偿。司法实践中,可根据不同情形灵活认定不当得利,并借鉴消费类民事公益诉讼,在不特定受害人群体中妥善分配返还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0.
不法请托行为多数情况下既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又违反现行的法律规定,往往会引发民事纠纷,然而目前我国在不法请托类案件的处理方面,法律制定不仅存有漏洞、实务中也未能确定统一的裁判规则,导致各地法院在此类案件的案由选择、法律性质界定及请托费用归属等的认定中出现了不同的裁决理由和结果。建议结合我国民事法律规范,借鉴我国台湾省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对上述分歧进行精准厘定,最终实现不法请托类案件的同案同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