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2篇
  免费   353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468篇
劳动科学   18篇
民族学   756篇
人才学   114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1050篇
理论方法论   196篇
综合类   2217篇
社会学   388篇
统计学   39篇
  2024年   135篇
  2023年   599篇
  2022年   260篇
  2021年   317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303篇
  2013年   329篇
  2012年   319篇
  2011年   307篇
  2010年   241篇
  2009年   310篇
  2008年   414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66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01.
高层言论     
习近平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相似文献   
102.
103.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提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1959年至1961年,正值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时期,内蒙古的牧民群众奉献爱与担当,抚养“国家的孩子”,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4.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征程的历史凝结,补钙壮骨,通今溯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严密的耦合逻辑。在政治上,红色文化有利于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前提;在经济上,红色文化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族互惠指向,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在文化上,红色文化标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国底色,聚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动力;在社会上,红色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认知;在生态上,红色文化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交响协奏的生命共同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生态底线。  相似文献   
105.
根据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指导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交叉同构的, 需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实践路径。 第一,可 建设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相协调的中华民族法制共同体。 第二,应以党的领导为统领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 第三,需以 立法、执法、司法为统筹全面深化法治实践。 第四,可通过法治教育为媒介巩固共有法治精神家园。 总之,法制共同体是中华 民族为人类历史转向所优化的现代法治范式,法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制度实践基础,彰显了依法治国背景下 “德法共治”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6.
在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话语体系中,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涉及民族工作的诸多文献中,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在革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着复杂的内涵和丰富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两种民族主义仍暗流涌动,且表现形式日趋复杂,但由于种种原因,两种民族主义的形式和逻辑没有获得与时俱进的权威性解读。鉴于反对"三股势力"工作的艰巨性,以及在网络社会崛起背景下两种民族主义隐蔽便捷的延伸性发展,我们有必要对新时期的两种民族主义作出更为清晰的科学阐释与政策界定。  相似文献   
107.
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都和其所属的民族国家的崛起相伴而生、相随而行,成为这个民族国家兴起过程中的软实力。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文化繁荣是一个国家冉冉升起、锐意进取的标志,同样也会进一步推动国家的发展。软实力的深层根基以及文化持久繁荣、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都在于不断创新。根据创新扩散理论,文化创新会导致新文化的传播,在引领时代的整体发展之前,首先彰显的是本地的文化实力和本地的文化水平,形成了软实力;根据创新扩散理论,文化创新意味着文化引领,一方面可能会导致文化的整体繁荣,另一方面会形成一个国家的文化地位,有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文化创新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核心在于社会的总体支持和文化群体的独立思想。当前,中国的硬实力正在逐渐增强,文化的创新是引领人民思想信念、价值追求的关键。中国需要建设和发展良好的文化环境,培育创新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8.
《孟子》作为传承儒家思想的载体,在变化的社会形势下阐发了仁义礼智信耻等观念,并在社会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理解,由此丰富了儒家思想体系,从而在中华民族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几千年来,《孟子》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传统文化的主流话语之一,其所彰显的价值与意义,指导着传统社会的人生建设,对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起到了凝聚和推动作用。重视并汲取《孟子》思想的精华,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于现代人类的生存需求以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论语数字     
“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胡锦涛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  相似文献   
110.
现代新儒家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但中华民族精神蕴含在中华儒家文化之中是其理论共识。儒家的"和谐"与"理性"、"内圣外王"之道、人文精神、"极高明而道中庸"及"心性之学"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固有的内涵。现代新儒家致力于从儒家文化视角来解读中华民族精神,是有失公正性的,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儒家文化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也是不符合历史辩证法的。现代新儒家力图从深层的精神内核来认识儒家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我认识过程的深化和发展,也是继续研究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