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0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世界三大古剧文化的发展与成熟,皆涉都市形成、经济发展、大众文化需求,以及有较长篇幅的通俗叙事文学的发达等因素。但三者的形成又有早晚之分,其更为可证的原因在于它们所依赖题材的有长度叙事文学的发达有早晚。汉民族的神话及长篇史诗流失,使中国有长度通俗叙事文学的发达推后了千余年,也使中国戏曲的成熟晚于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千余年。中国小说戏曲同源共流,有长度小说发展成熟一样偏晚便是明证。  相似文献   
92.
分析回鹘文戏剧<弥勒会见记>、西域乐舞杂艺等的流传,以及维吾尔散曲家的成就,可见古代西域的戏剧歌舞文化同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联系密切,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3.
在20世纪初世界潮流的汹涌激荡中,西方话剧以迅猛之势登上了中国戏剧舞台.作为"舶来品”,中国话剧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受到外国戏剧的深刻影响.因此,学术界对中国话剧" 影响源”的研究,长期以来也大都将眼光放在国外,尤其是致力于探讨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奥尼尔、高尔基、契诃夫等对中国话剧的影响.从中外比较研究的角度,深入考察中国话剧在外来影响与民族现实生活的双重作用下不断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固然是重要课题,但是,如何看待中国话剧的发展进程与传统戏曲的审美联系, 并对此进行深入、切实的系统研究,却一直未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现在,胡星亮教授的新作 <中国话剧与中国戏曲>的出版对这一重要的学术课题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填补了中国戏剧学的一个空白领域,也深化了20世纪中国戏剧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94.
“新中国”戏曲改革运动对于重塑民族国家理想、变革政治文化体制、建构人民主体形象等具有标志性和寓言式的历史蕴涵.在有关“反历史主义”的戏改倾向及其大讨论中,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本身所含的诸多要求之间彼此牵掣而产生的种种张力与制约,即通过政策实践、文艺批评、讨论乃至批判等文化生产机制来发挥其内部新陈代谢的自我调控功能.这也就是主导着旧剧改造及其文艺阐释系统的意识形态威力与限度之所在.  相似文献   
95.
关于徽剧的起源问题。史论界历来有几种说法。一种认为:徽剧起源于安庆、石牌。它应该姓“安”或“石”。如《中国戏曲志&#183;安徽卷》称:“徽剧,亦称徽调或乱弹……明末清初。徽剧以青阳腔、昆曲及俗曲为基础,于安庆石牌、枞阳一带发展而形成”。并认定“石牌是徽戏发源地”。第二种说法是。徽戏起源于徽州、池州的“徽州腔”、“池州腔”,它应该姓“徽”,而不是姓“石”。  相似文献   
96.
王建科 《唐都学刊》2003,19(1):69-73
中国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它们在剧种、唱腔、角色、曲词等方面虽然有所演变,但中国戏曲文学具有共同的文体特征:(一)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的特质,决定了戏曲文本的代言体特征;(二)戏曲以演员的语言、动作、歌舞来演述故事,因此它属于叙事体文学,即具有叙事性特征;(三)中国古代戏曲文学与西方近代戏剧不同,它一直保持并强化了诗剧(或谓剧诗)这一特点,以曲而歌使中国戏曲具有强烈的抒情性特点。代言体、叙事体和抒情性是中国戏曲文体的根本特征,它们三者的有机融合使得中国戏剧既有别于小说、诗歌,又有别于西方戏剧,特别是西方近现代戏剧。  相似文献   
97.
戏曲史采用编年体例确实存在困难.中国古代戏曲与在文学史上占主流位置的诗文相比,总体上说,长久处在"鄙弃不复道"的境地.其直接结果,就是与戏曲有关的历史记载,包括戏曲的创作和演出、作家生平履历、作品的生成和传播情况等,都不仅数量缺乏,记事简略,而且语焉不详,无具体年份可考.而按照时间序列编纂而成的编年体史书,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时间性,要想完成一部足够严密的戏曲编年史,就必须抓住古代文献史料中能够说明时间的一切要素,再加上艰难的考辨,才能够完成.戏曲编年史著作之所以罕见,原因盖源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