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5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30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27篇
人才学   24篇
丛书文集   491篇
理论方法论   45篇
综合类   770篇
社会学   62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人名是社会文化的缩影,命名行为必然要受命名人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社会制度、民族信仰、地理环境、道德传统、风俗习惯、文化修养、教育程度等构成了人们的不同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促使人们在给自己的子女命名时选择具有社会特征的名字,使这些名字紧跟社会潮流、反映世代脉搏。该文从社会环境、社会风尚、社会职业和社会教育四个方面探讨了新疆哈萨克族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对其命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出生于苏州的现代著名海派画家陶冷月,在本世纪20年代初熔中西画法于一炉,以“新中国画”震惊画坛,和徐悲鸿、林凤眠、刘海粟等成为中西融合派先行者,为中国画的革新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绘画美学角度,分析陶冷月的艺术创新过程和艺术审美特征,说明他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3.
英语人名的社交信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词汇学的角度来看,英语人名并没有明显的含义;但在实际交际中,人名却传达着一定的内涵意义,反映出一种社会文化规约。本文主要从四个不同方面分析了英语人名所传达的社交指示信息:1.英语人名的性别内涵;2.人名的形态变化与社会形象;3.人名与文化心态;4.英语人名的联想意义和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24.
分析霍桑《红字》的人名寓意,探讨其对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作用,以期从新视角研究文学作品,准确深入把握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25.
2017年,中国文学理论可谓在“破旧”与“立新”中迎接着新时代的来临:一方面是辨明和破除中西二元对立观念、强制阐释等壁垒,一方面是呼吁和践行在对话中发展文论与文化,提出公共阐释的理论框架。同时,弘扬传统美学精神、发掘古代文论资源,从社会文化理论的多元视角研究文学,也使中国文论的建构与发展植根于开阔的学术沃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坚信当代中国文化的本位价值,坚信传统文化的根源价值,坚信外来文化的对话价值,以开放多元的理论品格,建构新时代的中国文论。  相似文献   
26.
现存多篇对于稗治文的研究中,多以其在华活动为线索推进。少数以人物本身为线索推进的研究中,如《美国来华传教士第一人》《稗治文:鸦片战争的舆论鼓噪者》等,均以单面身份认知稗治文。而历史中的稗治文是一个全能、多面式的人物,故本文将通过研究稗治文的多面身份,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稗治文。本文将通过中、美不同视角研究稗治文在来华前后不同时期、中国的不同地点、中美冲突时代背景下的多面身份。本文认为,稗治文是一个以西方价值体系为根本,兼受东方价值观念影响的复杂、矛盾、多面的时代人物。  相似文献   
27.
人名外来词是外来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关于其用字研究过去往往是从事翻译研究的人所关注的.从语言文字应用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视角,我们可以透析出人名外来词存在用字的性别特征.从某种角度说,人名外来词用字的性别特征是语言性别差异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28.
中西古典解释学在各自发展过程中,言说范式表现出诸多差异:中国解经者在恪守文本"原意"的同时,并不排斥在理论上发经典之微言大义,西方解释学者对于经典的解释限度则有着严格的自觉意识;中国学者认为解释对象与解释主体无法分开,本体是一种自我呈现,而西方学者将解释对象看作一种客观的实有,需要解释主体去探究其真实;中国的解释学以汉字字形作为考据中心,以形义的统一为线索,注重现实人生,倾向政治伦理教化;西方解释学以语音为考证的核心,侧重语法的分析,着重阐释上帝的神意与理性的逻各斯之关系,宗教神学色彩浓重,且强调"圣灵感动",等等。这些差异的形成源于二者所处不同历史文化与学术背景等综合因素。  相似文献   
29.
四百多年前的中国,徐光启是为数不多的洞悉世界局势大格局的士大夫之一,能够正确对待西方的文化,敢于接受新思想的洗礼,可以说徐光启是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徐光启身体力行,与利玛窦等欧洲学者如切如磋,融合会通,更确切地说,他是"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  相似文献   
30.
魏京京 《人才瞭望》2016,(16):202-203
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往往由于忽视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而导致辞不达意.基于此,通过比较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分析中国学生写作水平低下的具体原因,并以雅思学术类大作文写作为实例,探讨西式思维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树立中西思维差异意识、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