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40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261篇
社会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1.
92.
立宪选择是人类根本性的政治选择,它需要来自政体理论的支持。问题是,政体理论如何支撑立宪选择?针对这一问题,基于麦迪逊与亚里士多德的虚拟对话,我们给出的回答是,政治科学的政体理论为立宪选择提供知识依据、价值引导和操作指南,从知识、价值、操作三个维度支撑了人类的立宪选择。  相似文献   
93.
作为世界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中国政体观与法律观具有深远影响。孟德斯鸠构建了近代经典的政体类型学,他将政体分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三种模式,并探讨了它们各自具有的德性、荣誉和恐怖的精神原则。他判定传统中国是专制政体的典型,其法度构建体现了专制的恐怖精神,并与礼教紧密互动。传统中国有关政体研究基本付之阙如。,氏言说通过梁启超、严复等传入中国后,成为中国批判专制、革命变法的重要理论武器,中国思想界亦开始了有关政体问题的深度研究。但其中国法律观灼见与偏见交集,洞察与误读共有,具有双重性。其误读的原因多样,既有因资料缺失而对中国刑罚的失真观察,也有方法论上的以偏概全,如以中国奸商为例批判中国普遍国民性,更多还出自东西文明比较的文化偏见。孟德斯鸠中国法律观因而成为东方专制主义与法律东方主义的重要源头与范本之一,对此需要理性对待与清醒反思。  相似文献   
94.
95.
媒体奇观现象在人类社会与历史渐进过程中的一种凸显.学者们对这一现象的相关研究也印证和辉映了这一发展轨迹.媒体奇观现象的相关研究源起于古老的哲学命题"表象",在"视觉中心主义"传统下建立起来的"视界政体"中,表象在技术的助推下成为一种"全视机器",成为以蒙蔽和诱惑等方式束缚和压迫人类的新的枷锁,对其抵制、反叛、颠覆与重建就变得任重而道远.在这个转向的过程中,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理论表征了一种富有浪漫色彩的、叛逆的激发.凯尔纳和他的媒体奇观研究,是在德波的悲情沉淀后将这一理论引向更理性、更具建构意义的一种新的出发.这一理论体系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媒体奇观研究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96.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为后来西方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中伦理思想影响深远。幸福问题是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它与善、德性、中道等问题有着紧密的关系。他认为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一种合乎美好德性的实现活动,也提出了幸福主义的道德目标,指出了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对当代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身处于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也是精神世界严重匮乏的时代,我们需要回到哲人那里寻找通往幸福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97.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理论,是宪法学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受传统政治学理论的影响,宪法学理论认为:国体是国家的阶级本质,政体是政权的组织形式。两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本文力图冲破传统理论的桎梏,重新探讨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8.
基于《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对亚里士多德的适度观进行探究。亚里士多德的适度观是以其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善的论述开始,进行德性伦理的理论构建。适度观正是其德性伦理的精髓,通过与不及和过度这两种"恶"的对比分析,列举一些例子,论述适度这一原则对维护德性的重要性,从而指出亚里士多德的适度观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99.
“允执厥中”作为舜帝身体力行的治国理念,就是要诚实守信地坚持天下之正道;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就是要以诚信的态度,广开言路、广纳贤才,实现政治清明,提高公信度;作为一种哲学理念,就是要“中和”天地自然的客观规律,寻找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亦即适宜、适度的平衡点,以实现个人心境、社会需求、自然生态的三大平衡。  相似文献   
100.
“期成宪草”是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的唯一成果 ,是当时中国各在野党派在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话语体系下 ,借鉴西方代议制分权政体的某些因素 ,对国民党一党包办的五五宪草的一次大手术。从五五宪草的总统集权制发展到“期成宪草”的国民大会及议政会集权制 ,可见后者具有相当的进步性、民主性及一定的分权制衡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