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3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二战以后,美国的科学研究领域吸引了很多外国人,这对于科研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美国的科研之所以走在世界的前列,得益于它优越的科研机制和环境,其中有三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22.
民俗知识     
<正>丰年祭是台湾原住民最隆重、规模最大的传统祭典,和汉族的春节地位相当。为庆祝丰收而举办的丰年祭,各个部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成为民俗文化的窗口。在收割、尝新、入仓等收获的各个环节开始或结束时,  相似文献   
23.
本文对 2 0世纪金元词研究的百年历程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与评述 ,认为二三十年代与 70年代以后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作品的辑佚、梓行 ,为人们研究金元词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二是对词人词作的探讨评述 ,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 ,二三十年代的学者有深中肯綮的论断 ,70年代以后则加强了对某些具体问题的全面、深入的探讨 ,并对前人不曾涉足的领域也多有开拓。金词的分期、风格、价值、地位 ,元词的分期、“散曲化”倾向 ,是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 ;元好问、白朴是学术界重点研究的两大词家  相似文献   
24.
村上春树《天黑以后》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型期作品.文本中的叙事者用电影镜头式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部夜幕下发生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社会问题"黑暗"事件,揭示了日本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深处潜伏的"黑暗性",进而对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普遍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思考.本文主要以出场人物为线索,通过探讨他们面对这种无形的"恶"的态...  相似文献   
25.
"德育工作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特色,每年我们投入到德育工作的经费有几十万!"福州第一技师学院院长张美青这样回答记者提问. 正是因为重视物质保障,让他们喜获丰收:2014年9月,学院被人社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参加2014年和2015年全国"阳光德育校"的德育素质测评中,分别取得全国第一和第四的优异成绩;在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福建赛区选拔赛)中,摘得5个项目的桂冠.  相似文献   
26.
宋以后诗学批评视野中的诗气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气"作为诗歌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气表现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气"与其他创作因素关系的考察.上述三方面,从主体上展开了诗气之论,构建出了古典诗气论的论说空间.  相似文献   
27.
关于中国近现当代文学的分期 ,在建国后的 30多年里文学研究界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看法 ,即如同王瑶先生所言 :“我们一般都是将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学视为近代文学 ,下与现代文学相接 ,而将建国以后的文学视为当代文学。”1这是一种近代—现代—当代的分期方式。但在八、九十年代 ,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对于分期问题的看法 ,比如王瑶先生自己就认为现代文学史的起讫时间应为 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至 1976年10月“十年浩劫”结束。许志英先生主张将原先的“现代”、“当代”打通 ,将现代文学的上限宽泛地定为《新青年》创刊的 1915年的…  相似文献   
28.
29.
社会有机体的变化、发展过程,就是新的社会有机体不断地代替旧的社会有机体的过程。但是,新旧社会有机体交替过程的结合部,并没有经渭分明的层次界限,新旧社会有机体的相互置换,也不是“板块式”的结合。“正象各种不同的地质层系相继更迭一样,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形成上,不应该相信各个时期是突然出现的,相互截然分开的。”新的社会有机体并不是突然地出现,旧的社会有机体也不是突然地消失。新旧社会有机体  相似文献   
30.
爱的交换     
父亲以他的屈辱和艰辛同我的生存和未来做了一个交换。那往事于我是毕生的,而我却未曾对父亲提起过。那是个深秋的季节,满地落叶。那一年我十六岁。父亲刚刚从"牛棚"放出来,而我在一所中学里等待分配。我们这一届在1970年毕业的时候,居然有可能留在城里工作而摆脱上山下乡的命运。这是所有十六岁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所梦寐以求的。刚刚获得有限自由的父亲更这样期待着,他不愿在好不容易的团聚之后又与家人分离。但事与愿违。在那个年代是不可能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