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体观变革后留出的问题和值得继续探讨的空间: 主体的社会性构成的不断强化, 势必导致社会性以各种形式侵入个人主体, 导致无个性大众人的大批出现; 价值维度上仍未走出主客二分或“我 (们) —它”分析模式; 忽视承担传统主体职能的群体的内部异质性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严重到威胁群体主体能否理性地凝聚为主体的程度; 忽视群体主体中更多社会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22.
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中的主体观和主体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民主法治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中,参与主体的缺失则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主体观的确立、主体性的增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由于主体观“一体多元”的内涵,“一体两面”的特质,以及与民主法治的基本要素和建设目标相吻合,使得主体观的确立、主体性的增强成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得以良性循环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23.
董立河 《求是学刊》2004,31(4):32-36
传统主体观自从被笛卡尔等近代哲学家确立以来 ,在哲学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作为抽象理性主义的主要形式 ,传统主体观也导致了一系列自身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和不良后果。 1 9世纪末 ,尼采在批判传统主体观的基础上 ,建构了一种多元的流动的主体观 ,它极大地影响到 2 0世纪后现代思想家对主体的理解。但是 ,这种后现代主义主体观无法引领我们走出传统主体观的理论困境。我们认为 ,主体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迈向未来的开放性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24.
刘森林  龚庆 《学术研究》2008,4(4):25-30
从马克思与施蒂纳相互批判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使用的"现实的人"的概念,可以解释为经验主体.对它的解释离不开与之相对的纯粹主体概念.马克思与施蒂纳都致力于精神、幽灵的内身化,但思路迥然不一:施蒂纳试图彻底消解精神,马克思却执著于某些本质性精神的真正普遍化实现.所以,完全取消了超验维度支撑的经验主体不是马克思主张的主体,倒像是施蒂纳赞赏的"唯一者".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彻底拒斥了近代形而上学或本质主义,显然是给了他过多荣誉的误识.  相似文献   
25.
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始终把人民群众视为历史实践活动的主体。群众观点在邓小平哲学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邓小平最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根本上说,邓小平的价值观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6.
实现教师职业幸福的途径很多,但如何寻找到一条最快捷、有效的却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从理想、主体观念、职业伦理、成就四个角度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对获得省首届高校优秀教师奖的四位教师进行采访,来挖掘教师职业幸福的有效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7.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力量源泉.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对人民主体观作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一切为了人民利益;他探索出社会主义中国最终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路径轨迹,这就是既“先富”又“共富”的科学方法与手段;他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把三者统一于科学社会主义,将人民至上理念具体化,最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凸显了他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8.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体观念的历史演进,经历了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0月至1957年6月,"人民主体观"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第二阶段,1956年6月至1978年底,"阶级主体观"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第三阶段,1978年12月至今,"公民主体观"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主体观,显现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之关系演变的观念线索。对于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体观念的历史演进进行系统的梳理,揭示此一观念赖以产生与演变的现实基础,抽绎隐含其中的规律性基因,探寻中国社会从阶级分析与对抗走向社会整合与融合的时代脉搏,对于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与处理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密切党与社会的联系,巩固执政基础,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无疑富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9.
精神分析颠覆传统理性主体的观念影响了新时期小说对个人主体观念的审美表现.新时期小说由对个人无意识主体的否定到肯定,由描写个人无意识主体为小说形式点缀到对无意识主体做本体意义上的表现和刻画,表现了作家对个人无意识主体观念的发展和文学中人的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30.
基于对语言论等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主要观点和方法的分析,从主体观、结构观、实践观三个维度,提出看待文本的内部属性、外部属性以及二者的关系问题应坚持的主要原则,进而提出新时代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工作的基本遵循:一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人的主体性;二是坚持文本的历史性,凸显文本的社会结构第一性、内部结构第二性;三是坚持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一切批评的理论和理论的批评都具有特定历史阶段特征。理论只有观照现实、指导实践才能成为真正的理论。我们要在基于中国文学的实际和坚持文化自信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建构中国文学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