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0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204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在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和研究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即仅强调真理内容上的客观性,而忽视或回避提及真理的主观性,文章从认识的前提、认识的展开、认识的结果三个方面探讨真理的主观性,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在认识与实践中把握真理、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102.
语用标记语to be honest(with you)是说话人为达到交际目的而明示主观情感和说话方式的常见语言形式.在交际中,它并不表示命题意义,而是连接话语与交际双方的语境信息,体现关联意义.从认知语用角度来看,一方面,这一语用标记语突出了话语的主观性特征,表明了说话人的立场和坦诚态度;另一方面,它还具有语境构建功能,可以作为相关信息的强化标记或修正标记,帮助、引导听话人理解话语意义.  相似文献   
103.
文章从主观性的视角、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分别对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四个标识被动义的词语进行了分析,在“被”字句中,说话人的主观性是最高的,“叫”、“让”被动句次之,“给”字被动句的主观性是最低的,这是由这四个词语语法化为被动标记的语义基础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4.
现代汉语中“时不时”和“动不动”都是表中等频率义副词,两词在句法功能上有很多共同点,但在语义、句法、语用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句法上,二者在谓语的词性、后加“地”、在句中的位置、主语的人称、否定式的意义、可进入的祈使句的类型等方面都有差别.“动不动”可以提示“反预期事件”或“反预期频率”,而“时不时”没有这样的功能.另外,“动不动”常含有“轻易”、“随意”、“轻率”的意味,有明显的主观性,口语色彩明显,“时不时”没有明显的主观性,口语色彩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5.
我国证据法学理论并没有关于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的分类,但根据内容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程度的不同对我国刑诉法中的8种证据进行划分,不仅具备理论上的可行性,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区分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能够指导办案机关扭转“口供中心主义”的做法,有利于刑事冤假错案的防范与纠正。在证据新分类的指引下,公安机关要转变口供至上的理念,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并重;检察机关要合理引导、深入挖掘,把紧客观性证据审查关口;审判机关要综合全案进行审查判断,发挥审判的终局作用。  相似文献   
106.
温潘亚 《东南学术》2004,(4):156-162
真实的文学史依赖于文学史家们对文学史存留物的理解来复现,所以,文学史便获得了第二重存在,即文学史实践.后人对文学史的种种诠释与复现的努力,必然表达着文学史家们的种种理解,在这种种"理解"之中,便形成了对文学史的"主观性"追求与原生态把握之间的矛盾.在我国新时期的文学史实践中所出现的对主观性过分张扬的倾向必然会丧失文学史的"史"的特性,同时也丧失文学史的"文学"性,从而陷入"主观性"的泥淖.如何走出"主观性"的迷雾,我认为关键是应坚持对文学史原生态的把握与追求.因为文学史实践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史学.  相似文献   
107.
"万一"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而且用法较为复杂的一个词,但学界对其用法和功能的解释较为模糊且看法不一。因此,区分"万一"作为语气副词和连词的语义和功能,应追溯其语法化和消极取向的产生过程。语义内部制约、语境频率效应和交际互动策略是其演变的内在动因,其语法化和主观化进程有着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8.
关于译者主体有种种说法。笔者认为流行的“隐形”与“显形”说都有相应的局限性。根据韦努狄的“有形可见”,笔者提出译者的“无形可见”的说法。“无形可见”意味着对译者主观能动性的认可;对原作与原作者的忠实与尊重;对译者应有的翻译职责的自然遵循。  相似文献   
109.
重叠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动词重叠亦然。动词重叠的主观性可以通过汉语中可重叠动词的自主性、可控性;重叠结构一般不与否定句共现以及该结构在祈使句中的超高使用;可重叠动词本身的【-贬义】特征和口语色彩以及涪陵和武汉等方言中的重叠例句等方面考察。普通话和方言的重叠实例表明动词重叠主观性明显,重叠的功能在于表达说话者或动作行为发出者的某种主观意愿、建议或态度。  相似文献   
110.
乔国强 《社会科学战线》2024,(3):155-161+282
用叙述性来指称文学史的写作,主要是想彰显这样一种文学史观:文学史是依据事实和实证的,但它的本质却是叙述性的,而且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立场、审美诉求的叙述。文学史除了与真实、客观相关之外,还与想象、虚构、构建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叙述性的文学史是一种在充分尊重事实与史实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强调文学史作者主观性的文学史。这种兼顾自我主体创造性的文学史观是对传统文学史观的一种修正与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