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13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297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纷纷林立。鲜卑族东北起势后,转战东西、支系分离,建立起为数不少的独立政权,几乎横亘北朝整个时期。随着这些鲜卑族政权的建立,乐府诗歌创作在各个政权兴起,其在作品题材、内容、数量和作者民族成分等方面表现出差异性、独特性,同时又呈现出一定的共同性和承继性。  相似文献   
63.
王昭君故事自诞生后,不断为史书、民间传说、文学作品所丰富、加工。自汉晋至唐宋,诗人们运用想象虚构等文学手段,创作出了数量不菲、主题各异的名篇佳作,其中白居易昭君诗堪称这类咏史诗的典范。白居易在不同时期创作的6首昭君诗,并非为单纯咏史而作,它们寄托着诗人起伏不定的多维复杂心态,折射出恋君、怨君、恕君的仕宦心路历程。白居易昭君诗不仅超越了前人,而且启迪后人,其翻新议论的手法对宋代昭君诗创作产生了明显的积极影响。白居易昭君诗是对昭君故事能动、多维的反映,关合自身仕宦心路历程的昭君诗体现了咏史诗的本质规律和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64.
后村或借歌咏历史人物以咏史;或者借历史古迹,通过咏怀古迹以见证历史;或者通过读史来对历史的兴亡加以总结;或者通过杂咏的方式来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后村的咏诗史风格明快犀利,见解深刻,同时,他的咏史诗也较少用典。后村的咏诗史在他的全部创作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也没有明显的阶段性。需要指出的是,在后村时代,"四灵"和江湖诗风流行诗坛,由于人们偏安意识的加强,咏史这种题材已为大多数人所抛弃。后村能够冲破世俗的局限,写出一定数量的咏史诗,这在当时萎靡不振的诗坛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5.
"词体乃乐府的‘格'‘律'化"或"乐府的‘格"律'化而成词",这一命题是对词体生成问题的新思考.它表面上是对古代"词为乐府说"的重申,实际上既强调了词体应为音乐与文学结合较早样式--乐府的直接产物;又揭示了词体与乐府的异同与承继关系,从乐府入手论词体生成方合乎情理;还证明了词体是南朝以后乐府与古体诗、赋、骈文等文体都趋向"律"化这一文体变化规律下所产生的新文体样式.乐府"格""律"化程度是随着声律论的发展而递增的.从齐梁时期出现平仄声律论开始,乐府齐言歌辞的"律"化可称律词的滥觞;隋唐之际乐府齐言歌辞"律"化完成,而杂言歌辞的"律"化已经出现.乐府"格律化"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多方面的"营养土壤",如酒令、律赋、骈文等.要解决词体生成这一问题,必须由词体的本质(乐府)入手,抓住其音乐与声律上的特殊之点(原唱乐句或歌辞句式供"格",四声平仄声律说供"律"),方能奏效."词乃乐府的‘格"律'化"这一命题,对"燕乐"说、"律词"说、"民间"说等关于词体的界说、词的起源的争论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66.
白居易的咏史诗与他的人生遭际,尤其是宦海沉浮密切相关,反映了他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人生思想的转变过程。其诗议论色彩浓重,在某种程度上是晚唐史论诗的滥觞。  相似文献   
67.
刘勰提出"诗为乐心"说,含义有以下几端:从创作来看,先有诗,后有乐;从风格来看,诗之雅郑决定着乐之雅郑;从欣赏来看,要欣赏乐,须先理解诗;从功能来看,乐以动耳,诗以感心,二者共成移风易俗之功;从文体来看,决定乐府这一文学体裁的艺术特质的是诗而不是乐。  相似文献   
68.
北朝歌诗包括乐府歌诗、文人乐府诗、谣谚等,大部分保留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杂歌谣辞"、"杂曲歌辞"、"郊庙歌辞"、"燕射歌辞"、"舞曲歌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等中,也有些存于正史及其他类书中。其作者除文人拟作之外,一部分出自当时乐工之手,一部分属民歌,作者已无可考。而且,不仅作者无法考订,就是出自北方的哪个民族也已十分模糊,其中既有汉族的又有北地各兄弟民族的,但传至今天,皆已变成汉语歌辞了,有的则经过译者及整理者的加工,已远不是原初的面貌了。  相似文献   
69.
魏晋时期咏史诗形成了基本体式。其一,从四言和杂言纷呈发展到以五言为主;其二,表达方式从以叙述为主,发展至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和描写等各种表现手法;其三,取材从专取一人一事,形成专咏与多咏并存的方式,并出现了咏史诗的旁支——怀古诗;其四,由主客体分离发展至主客体融合,特别是陶渊明以歌咏对象与歌咏主体人格理想高度一致的方式达到了咏史诗的极高境界。  相似文献   
70.
西晋诗人陆机乐府的女性书写,或代女性立言,于同情之中型塑出贞顺而理性的弃妇形象,或为“冶容”观照,从观赏的角度对女性的容貌、体态进行描摹。由弘扬“女德”到赏悦“女色”,对传统文人的政教理念既有承继,又有疏离,进而影响了齐梁时期的艳情诗创作,有其不容忽视的文学史意义,标示了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中女性书写及女性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