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0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张锦芸 《人才开发》2011,(12):33-35
他活在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山区,却竭尽全力为山区播种文明的种子。房价不停地上涨,因为这是一个"城市"的年代,有能力的人都往大城市靠拢。在城里拥有房子是成功人士的标志。年轻一代不再苛求自己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每个人都愿意做城市的"青年才俊",  相似文献   
52.
英国乡绅的兴起固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基本的因素应当是亨利二世的军事改革、商品经济的兴盛、圈地运动和宗教改革。乡绅的兴起打破了英国的传统社会结构,加速了英国向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过渡。  相似文献   
53.
区别于一般意义的宗族义庄,苏们丰豫义庄是由绅宦家族捐建,面向邻里的综合性社会救济机构。乡绅以此为依托,试图通过平泉、赈济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等手段来维护地方社会的传统秩序及自身长远利益。它的创办,既是时代的要求,也与乡绅个人及其家族的遗德观念和社会、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反映了清中后期江南社会对救济由散赈向制度化发展的一种努力。乡外的救济行为并不仅仅是一种慈善行为,还是一种比暴力更具道德内聚力和持久性的社会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54.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直沿袭着与乡绅治理制度相适应的供给制度。在人民公社时期,中国政府组织和动员农民,用劳动力最大限度替代资金的方式,实现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提高。改革后,农村大多数公共产品仍沿袭制度外供给体制,主要由收入远低于市场的农民筹资来提供。所以,农民负担问题实质上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5.
明清时期,地方乡绅往往特别关注地方社会秩序的建设,热衷于参与各种地方公共事务.在办理各种地方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吉安府乡绅创建了形式多样的,以乡绅为主导的民间组织.由于吉安地区人文昌盛,儒学教育极为发达,各类地方教育组织往往演变成为地方公共事务管理中心.明中叶前后,吉安府的书院与讲会,清中叶以后吉安各地的文会与宾兴会,都不仅具有儒学教育的功能,而且与乡绅阶层的"化乡活动"密切相关,成为乡绅参与地方政务、进行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场所,从而促进了基层社会管理的儒学化趋势.  相似文献   
56.
刘士林认为,对以务实著称的中国民族来说,由于持续的文化压抑因而它的审美机能是严重匮乏的.在充满苦难、又在苦难中产生出巨大生命热情的江南轴心期,才使得中国民族的审美意识从沉重的政治伦理异化中解脱出来.以礼乐政治为中心的"北国诗性文化",只能看作是一个自身特征尚不明晰的"初级阶段"或"早期状态".朱逸宁认为,自8世纪起,中国的文化中心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江南文化为代表的诗性精神获得了说话的机会,并由此成为中国民族二元精神中的一极.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晚唐和五代时期的文艺活动.李正爱认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以及不同主体所采取的生活态度不同,江南民族和北方民族产生了本质的不同.北方黄河文明选择了政治-伦理为其生活理念模式,建立在鱼稻文化基础之上的江南则选择了审美-诗性作为它的生活理念模式.这种有着江南特色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具有独特江南文化气息的一种审美-诗性文化.刘铁军认为,在远离政治中心、疏离国家权力中心的乡村宗族组织中,乡绅成为中国乡村的知识占有者与权威阶层.他们既有公众话语遵循道德伦理的一面,又有私人话语追求精神自由审美的一面.这种有道德伦理与精神自由追求的乡绅话语直接表现在他们的治家文化中.  相似文献   
57.
《百年不孤》通过塑造两代乡绅形象,不仅为读者展示了极具湖南特色的民俗生活,更试图追寻乡土伦理的生存机制、探寻传统文化之根。一方面,其乡土伦理通过作品中民俗生活的描绘得到了外在化展现,以两位乡绅主人公对于传统精神的坚守对乡土社会进行“常”与“变”的剖析;另一方面,其通过展现乡土伦理消解与重构的过程,试图在传统乡绅缺席的当代中国乡土社会中,重新构建起一套“德性”体系,在求善寻美的路途上重新找回素朴之风。  相似文献   
58.
乡村社会史的视角,利用文献及田野调查所见之碑铭、家谱等资料,探讨了卜昌村王氏在面临近代基层社会秩序急剧动荡变化时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分析了王氏如何利用清政府制度并通过实施一系列文化措施树立起自己在乡村中的权威,成为新的社会秩序重朔过程中的领导者和整合周边乡村的组织者,并在参与地方社会事务的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了自身的权威。  相似文献   
59.
洪州分宁黄氏祖籍为婺州金华,于南唐时迁入分宁.初时为传统的乡绅之家,后来黄元吉建立樱桃洞、芝台两处书馆,黄氏子弟因此受到良好教育,养成良好学风,乡绅之家从而转变为文化家族.分宁黄氏家族于是渐渐形成较为稳固的家族性文化特征.他们以儒学为立家之本,讲究宗法秩序,遵循忠孝仁义规范;以文学为传家之学,尤其重视作诗.此外,擅长书法,崇尚气节,向往隐逸亦有不少传承.这些特征,在黄氏家族的杰出人物黄庭坚那里均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黄庭坚辉煌的诗歌艺术成就,高超的书法造诣,高洁的人品,又激励着家族中的成员及后人不断承传、创新,一个以黄庭坚为中心的文学家族——洪州分宁黄氏就此崛起.  相似文献   
60.
职场扫描     
《职业》2010,(16)
01职场白领流行性格婚检你会选择什么水果做爱情果?你最喜欢什么方便面?我在你心中像哪种口味的冰激凌?如果你的另一半问你这些问题,你可千万别随随便便回答了——这可能是时下流行的爱情婚检,你的答案可能决定他或她对你的好感度呢。最近,这种性格婚检在大中城市的80后和白领中非常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