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8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58篇
管理学   196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52篇
人才学   41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1405篇
理论方法论   233篇
综合类   2691篇
社会学   227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311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469篇
  2007年   335篇
  2006年   322篇
  2005年   277篇
  2004年   288篇
  2003年   257篇
  2002年   214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61.
刘立娥 《中州学刊》2008,(2):160-162
中西方价值观取向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明显地显现出来.双方价值观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西方相异的人性观、对"做人与做事"原则的两种取向以及对"时间观念"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62.
现代性批判是生存实践活动的自我批判,因而是超越认识论的存在论批判。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并不是诉诸于抽象的人本主义应然逻辑,而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现代性问题并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而是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的产物。所以,扬弃现实异化的可能性及途径是社会生活本身给出的课题,不是站在历史之外所能设定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3.
长篇历史小说是历史与诗学的结合,《洛神》具有浓郁的历史感,又艺术地把握、铺演历史。小说塑造人物艺术形象的成功之处在于探究人性的幽微;小说诗意的叙事主要表现在诗文互涉、诗意叙事与心理抒情三方面。  相似文献   
64.
《边城》: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渲泄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摆脱城市文明的压力,是《边城》创作的根本动机。这一动机说明《边城》的创作是一种抵抗,它意味着怀念湘西,更意味着抗拒现代化。在价值的固守与拒绝之间,充满诗情画意的《边城》成了一座没有硝烟的反现代化的战斗堡垒。《边城》凄惨的收尾真实地展示了现代化潮流冲击下的传统社会崩溃的命运,及人性的必然要求和它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它是唱给残败的湘西的挽歌。在一段轻柔、平和、明快的牧歌般的思乡曲之后,作家背叛了情感,摧毁了“边城”,归依了现代化潮流,撤出了这座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而在作品中唱出了抑郁、伤感、凝重的旋律为湘西传统农业社会送葬,实际上宣告了无法抗拒的历史理性对与生俱来的民族情感的一次胜利,也昭示了中华民族捐弃前嫌,为着湘西的重造和民族的新生而热切地呼唤现代化的宁馨儿。“边城”中所有的一切是现代化必然要颠覆甚至是已经颠覆了的。这座毫无科学价值的反现代化堡垒的审美价值在于:它的美学光辉照亮了偏远的湘西边城,照亮了黯然逝去的传统社会,它还将照耀着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追求人性的复归,直到它永远--因为“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的二重性模式永远持续到将来。  相似文献   
6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党的学说,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成功地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创立和建设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形成了县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建党学说。这就是首先从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在组织和作风上进行建设,而最重要的环节是思想建设。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建党学说的特点,对于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端正党风和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6.
从人性的界定、人性的倾向、人发展的决定力量、健全人格的特征四个方面,将"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人性观与中国传统儒道两家的人性观进行比较,探讨其中国化的可行性及其中国化过程中会面临的阻力。  相似文献   
67.
王振彦 《南都学坛》2005,25(2):70-72
明代长篇小说在经历了神异化、传奇化、历史化的过程以后,作家们的目光转向了世俗和人间。这一转变,使小说作家的文学定位由以前的仰视天空或回首过去转向了对现实、对人生的描写。而那些叱咤于神话、历史和传奇故事中的英雄豪侠,诸如《水浒传》中的宋江、武松等人到了《金瓶梅》等一类世情作品中,便褪去了神奇的色彩,而被赋予了常人的属性,这是作家审美视角转换而导致的人性回归。  相似文献   
68.
张爱玲继承中外人学的思想潮流,深入意识底层写"破坏"中的男性形象.通过描写精神空虚的失势遗老,浮华于乱世中的纨绔子弟,颓败灰暗的夹缝人物以及极度压抑心理崩溃的一批典型男性形象,集中体现出该时代男性在大破坏的时代背景下,个体社会价值的普遍缺失,导致人性中动物性欲求的极度张扬,社会属性的隐退扭曲,以及由此引起的人性失衡.  相似文献   
69.
在一个宗教与人性根本对立的历史时代,《巴黎圣母院》中克罗德的爱欲追求,是超越自我、超越历史的人性追求,虽然难免陷入人性复苏与圣职羁绊的尖锐矛盾中。在获悉了克罗德的人生历程、情感交争的信息之后,我们便会豁然明白并确信:克罗德是一个从宗教魔爪中带着满身疮疤向外挣脱的人性追求者,他的爱情追求,是对人性存在的合理肯定。  相似文献   
70.
相对而言,儒家学说虽不如道家和释家哲学那样超脱于俗尘之上,但同样重视超越的人生价值。在《论语·雍也》中所记载着孔子的名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尔,贤哉回也!”就强调了人们应该追求的一种“极高明而中庸”的生命境界。以上引自张映辉发表在《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