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26篇 |
免费 | 79篇 |
国内免费 | 4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42篇 |
劳动科学 | 10篇 |
民族学 | 40篇 |
人才学 | 37篇 |
人口学 | 7篇 |
丛书文集 | 1050篇 |
理论方法论 | 189篇 |
综合类 | 2178篇 |
社会学 | 189篇 |
统计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46篇 |
2016年 | 69篇 |
2015年 | 97篇 |
2014年 | 196篇 |
2013年 | 192篇 |
2012年 | 245篇 |
2011年 | 223篇 |
2010年 | 267篇 |
2009年 | 233篇 |
2008年 | 336篇 |
2007年 | 253篇 |
2006年 | 266篇 |
2005年 | 236篇 |
2004年 | 227篇 |
2003年 | 210篇 |
2002年 | 154篇 |
2001年 | 138篇 |
2000年 | 90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于冬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5):23-27
美国学界普遍认为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是美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从1926年小说问世至今,批评者对该小说的研究不断深化。20世纪80年代之前,学者分别从小说与"迷惘的的一代"之间的关系、作家的个人流放经验、小说与圣杯神话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入手,对小说的主题、人物、叙事结构进行研究;80年代之后,学者借助更为丰富的作家传记、手稿资料和多元的文学、文化批评理论,在书稿考证研究、性别与种族身份研究、叙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更加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2.
李锡海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4):73-80
人性是一切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具有动物性和文化性的两重性。从人起源于动物来看,人性起初充满着动物性,没有文化性,所以,人性是本恶的。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应当采取措施加以防治的行为。犯罪人既有人的一般属性,又有反社会性的特殊属性。犯罪作为人本身的一种行为,必然与人性是相互影响的。人性之需要、人性之趋乐避苦、人性之个性等,都是影响犯罪发生的重要因素。当然,犯罪亦影响人性,具体表现在犯罪摧残人性,刑罚要求关照人性。 相似文献
103.
沈华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6):65-69
明末启蒙学者的封建、郡县之辨实际上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以公天下论为理论依据,要求君主以公心治理天下,反对君主专制。二是以人性自私论为依据,肯定天下人的私心私利,进而将君主公心解释为满足天下人的私心私利。两种理论都可以推导出对封建制某种程度的肯定,不同处在于,人性自私论否认治权在君,不再寄希望于君主的个人道德,这就为明末的封建、郡县之辨注入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4.
《齐鲁学刊》2019,(4)
深生态学是伴随全球生态危机而产生的一种激进环境伦理思潮。它自视比浅层生态学更深,并提出八大纲领和劝勉性口号以提高公民深层生态意识,指导其生态实践。自我实现和生态中心主义平等作为最能体现深生态学的理论主旨和核心要义的两条准则,被视为是使个体突破自私自爱的小我,将其人性向他人拓展和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最终拥抱万物并走向生态大我的绝佳路径。而这恰恰与中国传统儒家历代核心人物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追求有着诸多的契合之处:二者对个体小我之突破,对人性向善潜能之挖掘,对人之为人境界之考量等,均心有戚戚,可谓千古之音。深入剖析深生态学与儒家思想的会通与聚合,对反思人类在自然中的正确位置以及如何与自然共处,特别是对人们生态良知的唤醒,生态心性的培育,生态美德的养成和生态品格的型塑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并可成为探索我国公民环境道德教育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5.
106.
曾永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对精神的本体性的认识,即对“精神圈”的生态地位的认识,是考察文艺生态的必要理论前提。马克思的生成本体论在肯定物质的本原性和本体地位的同时,也肯定了精神的本体性。精神既是人的生命的主导内容,又是实践的主导因素,它以作为精神食粮的信息为生成之源。精神对人性生成的主导作用及其自身的生成性,推动和表现着人的“类本质”的生成。在肯定精神本体性的前提下考察人性生态和文艺生态,正是人本生态观对自然本体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7.
罗朝远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34-38
美好生活作为人所达到的幸福状态,必然是促进人性发展的。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选择了“社会人”路径,个体被淹没于“单位”和“集体”中,人的社会性被突显而自然属性被压抑,美好生活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人民选择了“经济人”路径,个体被突显出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多地是基于物质的富裕生活,人的自然属性得以复归;十八大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着更为多元的需要,并在党的领导下,努力探寻促进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更好结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8.
视觉心理与广告——从视觉心理看广告创作的人本化和民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慧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广告是一种商业和社会行为 ,受众在观赏广告时的内在情动 ,对整个广告的传播过程起导向作用。广告创作的人本化和民族化离不开创作者对受众视觉心理的探索与把握 相似文献
109.
汪曾祺小说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桂宁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2(3):68-71
本文试图从文学史的视角考察汪曾祺小说的当代意义,从而进一步认识汪曾祺小说的文学史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110.
高校管理理念的哲学基础与变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成熟程度以及高等学校的职能活动,决定教师和科研人员是学校管理的决策主体,行政人员只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辅助性力量。但由于历史和体制方面的原因,“行政权力主导”的管理理念在我国高校已经根深蒂固,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现实要求用“教师权力为主,行政权力为辅”的新管理理念来指导高校的改革,并通过改革来强化这种新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