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26篇 |
免费 | 79篇 |
国内免费 | 4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42篇 |
劳动科学 | 10篇 |
民族学 | 40篇 |
人才学 | 37篇 |
人口学 | 7篇 |
丛书文集 | 1050篇 |
理论方法论 | 189篇 |
综合类 | 2178篇 |
社会学 | 189篇 |
统计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46篇 |
2016年 | 69篇 |
2015年 | 97篇 |
2014年 | 196篇 |
2013年 | 192篇 |
2012年 | 245篇 |
2011年 | 223篇 |
2010年 | 267篇 |
2009年 | 233篇 |
2008年 | 336篇 |
2007年 | 253篇 |
2006年 | 266篇 |
2005年 | 236篇 |
2004年 | 227篇 |
2003年 | 210篇 |
2002年 | 154篇 |
2001年 | 138篇 |
2000年 | 90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乡土与人性"是现代文学史现实主义写作传统的基本主题之一,也是鲁迅、韩少功两代作家的共同关注点。从韩少功的自我言说中可以找到其与鲁迅先生在文学思想、创作意识上的联结点;以文本中的叙述者"我"为切入点,从人性的扭曲、迷失等方面结合具体文本阐述"人性观"的基本内涵;辨析"我"身份的隐性所指。从而考察韩少功的"人性观"是对鲁迅"人性观"在承继基础上的变异和发展,进而体会两代作家文化心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92.
耿卫玲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76-78
《金陵十三钗》是华裔女作家严歌苓的一部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日本兵、中国士兵、神父、中国女学生和一群妓女这些人物形象刻画,展示了人性的丰富与多样。作者更是执着于探寻人性中的美好与善良,尤其是十三钗在灾难面前、危机关头舍身赴难的动人行为,传达出了一种人情、人性上的感悟与思考,与日本兵身上人性的泯灭和残忍,形成了强大的反差,让我们对人性进行深刻的的审视、剖析和反省。 相似文献
93.
曹海玲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4):6-10
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理解是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 ,具体体现为三个层次的统一 :自由是人类存在的理想状态 ;自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本质规定 ;自由是肯定人自身的劳动活动。马克思的自由理论为我们把握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4.
社会浮躁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遏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志勇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3):88-90
从文化冲击、人性趋向、认知偏差、个人主义化与安全方面分析社会浮躁成因。本文认为,应从重新定位政府职能、以未来作为思考基点增强变革能力、抑制人性不良趋向加强舆论监督、矫正偏差等方面预防和遏制浮躁,使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5.
罗昌智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4):45-48
具有楚人个性气质的沈从文,在其湘西小说中对楚文化精神表现出特有的文化体认。这便是:崇尚自然、活泼灵动;热爱生命、尊崇人性;感世伤生、沉郁忧患;神秘奇幻、浪漫诡谲。 相似文献
96.
兰蓉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4):72-74
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把人的本能、欲望、需要说成是不变的人性,虽然看到了人性中包含着求生存的自然属性,但是没有指出人之所以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更没有看到人的本性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7.
多元参照的文化视觉--论张贤亮小说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阿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2):17-21
张贤亮是当代最著名的西部作家,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他善于对笔下的人物做深刻的心理分析,通过各色人物的心理和精神世界来表现他们的命运,反思他们各自的文化.他把当代知识分子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多元文化交叉的环境中探讨他们的沉沦和超越,从而沉思我们民族心理和性格的改造和重建,这使他的小说呈现出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8.
胡松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3-114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的一部优秀作品,它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美国淘金热潮驱动下人们各种欲望交织、挣扎生存的图画。在奥尼尔看来,人的欲望主要表现在人性中的物欲与情欲,如果性欲只是情欲的最初级的表现方式,爱情就是情欲的最高级的表现方式,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会遭遇情感的毁灭,从而引发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分析人性欲望产生的社会原因,探索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在物欲和情欲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99.
陈福胜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6):74-77
民事主体是人的私法地位展现与私法制度运行之基础。在历史维度中展开的民事主体价值分析不仅揭示出民事主体具有特定的价值内涵,而且经历了从蒙昧到彰显的动态发展与理论廓清,并在制度维度与现实维度中获得细化与更新。由此引发的对私法制度人性基础之反思:一方面要求坚守民事主体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要求客观面对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张力,并借助于私法原则与规则的调试与协调来获得消解。当然,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张力不仅是困扰中外法学家的千年难题,也是中国民事主体当代建构研究中难逃之梦魇。 相似文献
100.
奉华英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1):122-125
享乐主义的消费文化刺激现代人的欲望膨胀,两性关系体现为欲望主体与欲望客体的交替轮换.性成为消费社会的核心.古典的爱情在瞬息万变的物质文明中消解.性革命和女权主义运动促成性别意识变革,家的圣坛摇摇欲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