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5篇
民族学   13篇
人才学   1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69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225篇
社会学   52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21.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学术界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审视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指的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新形态。以此为基点,辅以对苏联社会主义形态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认识,更进一步言之,人类文明新形态即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新形态主要是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形态而言的。由此来看,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代表的,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来加以描述的。  相似文献   
522.
中国式现代化践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文明理论,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的独特性和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最终目标。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人类现代化文明的共同价值是:把人民性作为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道路,实现其多样性;传承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互助互利、立己达人,使现代化成果在世界上具有普惠性;不畏艰难、奋发有为,增进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回答了时代和世界之问,它向世界提供的中国智慧和方案是:没有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更非西方化和美国化;现代化不仅仅是物质文明,它具有多面性;实现现代化的最根本前提是要有坚强的政党领导并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中国式现代化是驾驭资本能力的考验,是利用资本趋利避害的统一。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必然壮大世界和平力量,成为保障人类利益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523.
文明具有时间与空间双重含义,前者指开化的、与野蛮相对的人类生存状态,后者指在地理空间中平行存在的多元文化实体。仅从时间和空间任一维度去看待文明,都不能为人类文明找到共同的价值和通往共同未来的路径。马克思主义深刻阐明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和辩证逻辑,从理论上揭示了一种具有时空双重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可能。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一种既承载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又发扬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使人类文明在时间与空间上实现了会通。  相似文献   
524.
全面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性意义,可以从马克思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方面加以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不仅丰富了马克思文明观的内涵,而且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和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超越。走现代化道路、推动本国发展,是当前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选择,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现代化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为全世界既想实现现代化、发展生产力又想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发展中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概念,而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再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文明互鉴视域下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深刻领悟文明互鉴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力、以文明互鉴为特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人类文明互鉴的内在联系。文明互鉴既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原则,又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文明互鉴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力,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文明互鉴为特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等五方面实现了对西方文明的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有助于打破隔阂和偏见、维护文化多元性以及推动全世界共同发展,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526.
527.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复杂国际环境滋生了一些西方国家主张的文化"排异"反应,"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论调时有发生。对此,应积极进行深入的对外文明交流。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求同存异,加强沟通了解,互相吸收各文明的优秀成果,挖掘中华优秀文明的现代性基因让其"走出去",把外国优秀文明"迎进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新时代中外文明交流,应深刻认识"各美其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美人之美: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美美与共: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之内在意蕴。极力彰显新时代"现实之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题中之义: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之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时代价值。积极推进新时代"加强文化传播促进文明交融;发展共性文化,促进文化相通;践行‘一带一路’,构建文明之路;开展人文合作促进多元交流;坚持政府主导,拓宽传播渠道并处理好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之实践进路。在相互平等、开放包容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持续深化与他国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促使中外文明以交流实现互鉴、以互鉴促进发展,促进中华文明"走出去"、世界优秀文明"迎进来",推进世界各国文明深度交流交融,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世界各国落地生根,为中外文明交流构筑坚实的民意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28.
有现代化就有现代性。现代化是过程性概念,现代性是结果性概念。中国式现代化达到了发展理论的新高度。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意蕴体现在根本性质、根本特征、根本要求和根本走向上,具有鲜明的特征。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要从对西方式现代性困境的剖析与超越中探究中国式现代性与后现代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凝结的中国式现代性,从推崇工业文明转向注重生态文明、共同体理念和信息文明,开辟了现代性文明发展的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图景,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529.
530.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并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实践逐渐深入人心。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指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体”。只有立足人类文明形态转换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阔视域,才能深刻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时代内涵、人性根基、价值旨趣,进而充分彰显其文明价值与世界性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人类文明形态转换的历史处境而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内涵;人的社会性本质、“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或“自由人联合体”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性根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