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02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林慎思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时代形成的一种极具现实性和针对性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常念“下民之艰”的民本论,“均赋于民”、“均役于民”的仁政论,“今人易化”的教化论,“有道之君刑峻”的德刑并用论,“任忠去邪,用得其当”的尚贤论等,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2.
太平天国激进的文化政策,极大疏远了他们与恪守儒教精神的中国农业社会的关系.但在太平天国政治史上,其实隐存着一条儒家化倾向的政治轨迹.这一"儒家化"政治轨迹,起始于杨秀清的"儒家化"思路,成熟于李秀成地方建设的新思维,而只有到钟良相的"濮院仁政",才真正实现了儒家理想的"仁政".太平天国政治的儒家化轨迹,不仅是一条世俗化道路,也是一条理性的、良性的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3.
胡宏是宋代湖湘学派的创始人,其所著<知言>和<皇王大纪>中不仅包含着完备的理学思想,也蕴含有丰富的政治思想,仁义仁政、封建井田、人主心术三个观点最能够体现出胡宏的政治理念,也可以充分揭示南宋诸儒在政治认识上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44.
俞秀玲 《江淮论坛》2012,(4):105-109
二曲是在重“实证”、“实效”以及与民“实惠”并求通“可行”的基础上来阐述其政治哲学思想的。二曲认为王道之政的关键,一方面须重视修齐治平之学,另一方面须行“实心实证”之政,还须实施重民养民之策。只有通过这些政治措施,儒家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治以贤始,即以贤终”的王道之治才能得以实现。这一阶梯式的王道演变措施使得儒家的仁政之治不再是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45.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两家学者基于对民生疾苦的深切感知,从各自立场提出了成熟至臻的民生关怀思想。在体恤民生的诉求路径上,儒家提倡积极有为之治,主张君王大行仁政以养民、富民,而道家则倡导消极的"无为之治","无为而民自化,无事而民自富",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两者的终极目标又是高度一致的,都以改善民生为工具理性,以达致君王江山永固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最终标的。  相似文献   
46.
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说构成了其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内涵.孟子的内圣外王之道不但将儒家的内圣之学和外王之道有机地结合与统一起来,而且还体现了鲜明的实践哲学特征.孟子不但使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在体系上更加完整,而且还在实践哲学的思想层面上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儒学的思想内涵,从而使中国传统哲学呈现出的多样态的学术面貌和思想进路.  相似文献   
47.
48.
在孟子的思想中,"仁政"与"王道""王政"是意义相通的几个概念。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了一种道义至上的精神。其基本内容是:以民本为社会基础,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以德教为为政先务,以"不忍人之心"和"亲亲之情"为人性根据,以"仁"或"仁义"为最高原则。孟子的性善论为中国人的道德责任确立了超越性的价值本原,行仁政由此亦成为为政者必然的道德责任和天职所在。孟子既强调伦理共同体必须以道义为最高的原则,同时亦不否定功利、事功的合理性。其仁政、王道原则,与"霸道"在事功、功利层面,具有一种意义重叠的关系。孟子仁政思想的特点,是突出了在"道义至上"原则基础上道义与功利的内在统一性。孟子的仁政、王道论对当今国际社会合理秩序的建立,亦具有积极、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49.
张志宏 《社会科学》2012,(5):138-146
先秦儒家反对“暴政”、反对战争、“民贵君轻”等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其中尤以孟子提出的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为代表.孟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注重“民本”施行“仁政”,因为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民意”,其统治的合法性在于民心所向,如果统治者施行“暴政”,人民就有权推翻其残暴专制统治.也就是说,“民本”和“仁政”的本质在于“以民为本”本身.虽然由于历史和时代背景的局限性,这种思想难免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掩饰其专制统治的工具,但我们也应同时看到它所起到的更加积极的作用,即警示、限制、弱化统治者的专制暴政和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也为士大夫阶层为民请命、争取权利、反抗暴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因而将之简单视为仅仅是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者的封建专制统治,甚至是思想上愚弄和欺骗民众的手段是片面的、狭隘的.  相似文献   
50.
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在封建社会产生,为封建社会提供政治文化理论支撑。儒家传统政治文化主要包括德治思想、仁政思想和内圣外王思想。提高儒家传统政治文化的理论资质,充分吸收现代政治文明成果,使儒家传统政治文化为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提供丰厚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