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6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85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46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9 毫秒
31.
新加坡政府对儒学进行了重新解释,发扬了其积极因素,并向社会进行宣传和灌输,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2.
王克奇 《东岳论丛》2006,27(6):205-209
“民胞物与”思想是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的博爱思想,其理论基础是天人一体、自然社会同构的宇宙本体论,其理论特色是理想的博爱思想与现实的宗法观念的结合兼容。从文化史考察,“民胞物与”思想来源于齐鲁文化的原始精神“仁爱”,由于仁爱思想内在方法论的作用和外在哲理化思潮的推动,最终造成了“仁爱”思想向“民胞物与”思想的发展。由此亦可知,“仁爱”中的宗法性并非全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33.
林楠  林滨 《唐都学刊》2007,23(2):48-52
道德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扬弃这份厚重的历史遗产,尤其是提炼出其中的精髓和美德,包括它的仁爱精神、自省自律与和谐境界,既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学理解辨,更能促其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化本开新式的时代性升华。  相似文献   
34.
重读贾谊鸿文,在欣赏其气势恢弘的政论、赞叹其卓越的才能之余,更加钦佩其崇高的人格精神,即为国为民的强烈的忧患意识、“举世混浊而我独清”的超脱的独立人格和极具现代意蕴的宽厚的仁爱精神等。因此,缅怀和学习贾谊,不仅要从其博大精深的治国韬略中汲取营养,而且要从其人格精神中挖掘其创造力发挥的根源,为我国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创新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35.
和谐社会中伦理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岩  王辉 《兰州学刊》2005,(4):58-60
和谐社会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动态的理性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和谐社会分别体现着追求民主与平等、公平与正义、共生与仁爱的伦理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秩序,要惩治腐败,彰显法律正义;关注弱势群体,强调分配公平;还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积极向上而又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36.
本文通过阅读、分析冰心早期的散文集《往事(一)》、《往事(二)》、《寄小读者》的文本,从她的散文描写的对象、语言的风格、表现的思想主题这三方面来论述冰心的散文创作对儒家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37.
亚里士多德的“公道”蕴含了正义与仁爱,实现了道德上的情与法律上的理的统一。而公道行为的判断根据意愿,公道的品质和公道之人的判断则基于意愿、行为。这种公道避免只遵循法律程序的弊端。在裁判中可纠正程序的错误。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公道观是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调和的雏形,它同时又体现了中庸.同当代“公道处于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中间”相似.但这在实际中无法达到,因为只有行公道者倾向于他向,才能实现这种公道。  相似文献   
38.
“讲仁爱”是中华文明发展孕育的独特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从纵向时空性看,“仁爱”精神特质的内涵先后经历了“仁者爱人”“仁民爱物”“博爱谓仁”到“民胞物与”的与时嬗演。从横向层次性看,“仁爱”精神特质在逻辑上主要存在“亲爱亲人”“爱众亲仁”“爱惜万物”“博爱宇宙”四个层次。“仁爱”精神特质在历史上对于维系农耕时代的温情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代社会,“仁爱”精神特质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破解当代“四大友善”难题、涵养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意义重大,借鉴“孝悌之道”“仁者爱人”“博施济众”和“民胞物与”思想,能够促进“家庭友善”“人际友善”“社会友善”和“人与自然友善”。  相似文献   
39.
仁爱与和谐     
儒家仁爱是建立在亲疏远近、尊卑贵贱等级基础上的"等差之爱",具有同心圆式的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层层扩展的特点。具体体现为仁者自爱,身心和谐;孝悌之道,家庭和谐;泛爱济众,人与人和谐;万物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继承发扬儒家的仁爱精神,培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和爱护他人的社会公德意识、热爱、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意识,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  相似文献   
40.
2500年前我国大思想家孔子创立了以"仁爱孝悌"为内核的伦理文化思想,对我国社会生活秩序做出了深层设计。沿着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对"孝"文化进行考察,发现传统"孝"文化曾经历了农业社会的被强化及异化,工业社会的被弱化及丢失,以及在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对"孝"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冲击的过程。"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是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剂,我们必须继承弘扬、自觉坚守,同时应根据时代需要,不断创新充实"孝"文化内涵,探索以"孝"文化建设引领我们做好老龄工作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