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6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85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46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弘扬仁爱思想 促进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仁爱思想,不仅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而且具有永久性和普遍性意义。其永久性意义在于它不仅适用于过去,而且适用于现在和未来,适用于即将到来的21世纪。其普遍意义在于它不仅适用于中国,而且适用于世界各国。仁爱思想将作为最宝贵的思想道德遗产,载入人类文明的史册  相似文献   
42.
罗尔斯差别原则的实践不管是基于人道主义的考量,还是鉴于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关注的问题是,差别原则如何得到实现?实质上,在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中,存在一种较明显的通过制度的正义安排的实现途径,同时也隐含着一种通过个体仁爱善行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43.
围绕着“仁爱”在实质层面的展开,孟子将“推恩”思想作为其哲学理论建构的不可或缺的着力点。“推恩”突出以“亲亲”之仁为出发点和前提,力图通过由“吾”到“人”以及“天下”的“推”的过程,最终达至“亲”、“人”、“物”三者各得其所“爱”的价值目标,而此三“爱”又构成孟子视闽中“仁爱”的整全形态,其中渗透并体现着孟子所一贯秉持的“中道”精神。  相似文献   
44.
仁爱无敌     
在英国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  相似文献   
45.
儒家伦理思想庞杂,良莠杂糅。批判继承和发展儒家伦理思想的精华,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公民道德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儒家伦理中的仁爱、诚信和孝悌思想进行阐述,探讨儒家伦理思想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统称"三德")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6.
论儒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的整体多元的华夏文化.儒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积淀、社会意识的潜流,渗入社会心理的深层.  相似文献   
47.
龙全友 《老年人》2005,(11):30-31
55岁的万志成,是湖南省桃源县沙坪镇万家村人。由于父母早逝,家庭贫困,他耽误了婚事,直到30岁时,托人做媒,才与邻村朱玉珍相恋订婚。为了筹措结婚的钱,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南下广东打工。虽然远在异乡,但因为深深爱着朱玉珍,万志成隔三岔五地就给她写信报平安。1981年7月,他高兴地给未婚妻写信说,打工赚了差不多1万元钱,干到年底还有奖金,能把婚礼办得体面了。信上还说先寄5000元回家,嘱咐未婚妻准备结婚用品。朱玉珍接到信后,憧憬着新婚的美好,也十分兴奋。她回信说:我一定准备好,等着你回来举行婚礼。”然而,就在他们憧憬新婚喜悦的时候,厄…  相似文献   
48.
于建星 《学术论坛》2008,31(3):89-93
文章对于现有弱势群体保护的理由进行了辩证的分析.仁爱说有助于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但仁爱与同情有着偶然性、程度不同、能力有限的缺陷.功利说会带来对弱势群体保护的结果,不过功利说并不能真正地尊重弱势群体的权利,甚至会损害弱势群体的尊严.权利说从人的权利强调弱势群体的保护,对于弱势群体保护而言,权利说是真正的理由,不过它并不否定仁爱说与功利说价值合理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49.
《江西社会科学》2014,(5):21-26
情感观念在黄玉顺构建的生活儒学和斯洛特构建的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二者探讨情感观念的视域不同,因此生活儒学中的仁爱观念、恻隐观念和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中的关怀观念、移情观念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分歧。这些分歧进一步影响了两位学者对情感与认知、情感与社会正义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撇开具体的分歧,一方面,生活儒学的本源情感观念可以为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奠基;另一方面,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对情感观念的精致探讨也可以为生活儒学的伦理学建构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50.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理论知识和宽厚的仁爱之心.理想信念是做好教师的精神动力,道德情操是做好教师的重要条件,渊博的理论知识是做好教师的根本基础,宽厚的仁爱之心是做好教师的根本保障.四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好教师的四个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