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9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篇 |
民族学 | 17篇 |
人才学 | 7篇 |
丛书文集 | 159篇 |
理论方法论 | 33篇 |
综合类 | 282篇 |
社会学 | 36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37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34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54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6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西方传教士的中国历史书写是传教士中国想象传统的一部分。在传教士的中国史书写中,通常具有过度审美倾向,这类似于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异国情调。文章从异国情调的历史传统和现实语境出发,分析了异国情调从乌托邦向意识形态的转变过程。从18世纪末,在传教士的笔下,中国的版图、人口、自然资源等,成为了可以被西方基督教文明征服的对象。 相似文献
62.
63.
19世纪 ,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 ,传播了大量的西方文化 ,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这是外教报刊在客观上产生的积极意义 ,因此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外教报刊在华的作用 ,不能简单地把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说成是“文化侵略”。今天我们重新认识外教报刊的作用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4.
伦敦会新教传教士与马六甲英华书院的英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敦会传教士首先把欧洲盛行的语法翻译教学法介绍到中国 ,但他们并没有完全照搬此法 ,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它进行了扬弃 ,这样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5.
西方传教士认识到要成功地推进基督教的传播,必须理解、尊重与适应中国文化,对基督教作出适应儒学、适应中国文化的必要的变通与调适,故提出了“孔子加耶稣”的传教策略,并从调和、会通基儒关系的角度对儒学进行诠释。传教士的儒学观作为一种来自异域文化的比较审视,对于我们体认儒学与中国文化的历史价值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6.
明清在华西方传教士是西方汉学研究的先驱。他们通过书信、报告和著作向欧洲介绍了一个自己理解的历史中国和现实中国 ,构筑起启蒙时代西方关于中国形象的基础。传教士的这些报告和书信等也就构成了早期西方关于中国历史学的珍贵文献。如果说其关于历史中国的叙述主要得之于同中国儒生接触所获得的书本知识 ,那么 ,他们关于当代中国的描述则主要本之于自己的观察和体会 ,虽然不乏出于传教目的的歪曲和夸张 ,但是 ,即使是歪曲的形象 ,也足以作为早期西方中国史学的珍贵文本加以研究。本文试图以传教士的报告、书信和著作为中心 ,对传教士的当代中国史学文献作一简略的考察。 相似文献
67.
景晓萍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4):96-100
美国新教传教士在中国的教育活动以建立的教会学校最为典型,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以及中西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教会学校的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论述,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8.
中国近代史上,部分传教士充当传播科学与民主的重要角色,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英国传教士苏慧廉和柏格理就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代表。 相似文献
69.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现象,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联合一致,共同反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尽管从表面上看,参加反洋教斗争的常常是成千上万的平民,但是真正的鼓动者与策划者,多半是封建士绅与官吏。本文试图通过对封建士绅和官吏参加反洋教斗争(即教案)的原因、形式以及所处的地位作一综合剖析,将有助于解决目前中国近代史学界所争论的焦点问题:近代教案的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70.
亚瑟&#;亨&#;史密斯 《社区》2002,(18):52-53
史密斯是生活在100年前的在中国的基督教传教士,他的《中国人的性格》一书影响很大,鲁迅先生也深受其影响。该书客观、准确地剖析了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对中国人性格的劣根性的批评一针见血,相信读者看了会受益匪浅。此处节取书中片断,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