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922篇 |
免费 | 514篇 |
国内免费 | 14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710篇 |
劳动科学 | 64篇 |
民族学 | 1476篇 |
人才学 | 579篇 |
人口学 | 47篇 |
丛书文集 | 6655篇 |
理论方法论 | 1200篇 |
综合类 | 12584篇 |
社会学 | 2037篇 |
统计学 | 2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8篇 |
2023年 | 510篇 |
2022年 | 491篇 |
2021年 | 637篇 |
2020年 | 601篇 |
2019年 | 621篇 |
2018年 | 253篇 |
2017年 | 503篇 |
2016年 | 587篇 |
2015年 | 924篇 |
2014年 | 1717篇 |
2013年 | 1381篇 |
2012年 | 1632篇 |
2011年 | 1860篇 |
2010年 | 1656篇 |
2009年 | 1696篇 |
2008年 | 2176篇 |
2007年 | 1566篇 |
2006年 | 1345篇 |
2005年 | 1279篇 |
2004年 | 1086篇 |
2003年 | 922篇 |
2002年 | 807篇 |
2001年 | 721篇 |
2000年 | 595篇 |
1999年 | 284篇 |
1998年 | 173篇 |
1997年 | 118篇 |
1996年 | 93篇 |
1995年 | 72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36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杜金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3):52-58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我们的先哲依据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己心目中关于理想人格的向往,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理想人格理论.实质上,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是一种道德人格,是一种来之于外,"内得于己"、又见之于外的独特实践精神,是某一特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结晶和完美典型,是某种道德理想所认定的各种善的集合.其主要内涵是高尚的德性与良好的德行的统一,亦即知、情、意的统一与真、善、美的统一;内在的德性与外在的表现的统一.理想人格作为道德理想的体现,构成了人的价值目标,而人的价值目标的实现总是与人性问题联系在一起.与性善说相联系的善性的自我实现、与性恶说相联系的改造本然之性、重视审美活动的作用等,都是中国先哲提出的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并就成就理想人格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群与己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理与欲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上述理论虽然有着历史的局限性,但对我们今天培养理想人格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2.
建立在现代化宏观背景下的儒学评价范式有三种类型 ,它们分别是以韦伯为代表的西化范式、以新儒家为代表的儒化范式和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代表的本土化范式。通过对前二种范式及其立场的批判 ,可以构建一个既避免民族虚无主义 ,又避免民族保守主义的溶共性与个性、世界性与民族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为一体的本土化范式 相似文献
993.
沈广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市场经济内蕴着丰富的文化特性 ,因此 ,对市场经济的文化特征的研究就成为研究市场经济的热点之一。文章剖析了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 ,指出二者之间既互利互动 ,又有存在矛盾冲突 ,并比较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994.
激情评判:“五四”激进派对儒学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激进派对儒学及传统文化所采取的态度称为“激情评判”。在“五四”特定的文化语境中 ,因历史的重负和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关系 ,“激进派”对儒学不能不采取“激情”的方式去评判 ,但又因儒学的博大精深、精华与糟粕的矛盾统一以及“激进派”所运用的新思想、新方法理性因素的渗入 ,使他们“激情评判”中不能不渗入理性的成分。从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评儒的言论可以得出结论 :五四激进派评儒时所批判的并非儒学的全部、儒学的精华 ,而是“独尊”或“一统”的儒学———儒教 ;批判的锋芒并非指向古人 ,而是指向今人 ;并非反对儒学的历史价值 ,而是儒学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背离 ;并非诘问儒学历史的功过 ,而是抨击儒学被当时政治社会的利用 ;并非指向精神超越性的伦理道德 ,而是指向强制性的伦理道德。“激情评判”对反思传统文化、引进西方文化、创造新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高云梯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2(3):93-96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明史铸就了中国人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几千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和源远流长的道德文化传统,锻造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人物及其精神品格,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重要文化资源。建构21世纪伦理学,必须立足国情,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定社全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996.
宋鸣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2(3):116-118
中国画的传统与传统的中国画在理念上有鲜明的区别,前者着重于中国画精神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人文的因素比较多。而后者则侧重于中国画的变迁过程及对未来发展思路的预示。此二者之文化精神,就是人生智慧、政治传统与艺术境界的结合,它们相互结合、相互表现,是最地道的中国文化哲学“和之以天倪”的表现。 相似文献
997.
钱广荣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9(2):24-26,43
本文阐明了古代中国用礼、规、训、经之类的制度形式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使整个封建社会的道德生活处在一种制度调控之中。制度化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最突出特点,也是传统道德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它对当前现实的道德建设有着切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8.
朱熹对儒家教育传统的集大成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林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21(2):105-109
朱熹对儒家教育传统起着集大成作用。他的集大成作用主要表现在:论证了理学教育的理论基础;继承孟子以明人伦为主旨的教育目的论;构建“三纲五常”为“天理”的德育论;提出了格物穷理以致知的教学论思想;遍注群经,辑合并注解《四书》和北宋理学家著作,深刻影响我国南宋以后封建社会后期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999.
文章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适应居民的生活习俗、地域文化的价值取向、节约用地、院 落空间、建筑造型、细部处理、就地取材、建造过程的经济性、住户的自主性、民间实用技术以及绿化的 情景交融与环境因借等方面阐明民居可借鉴之建筑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000.
宋开之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傅伟勋博士以其完备的语言及训练有素的学术,对儒家心性论进行较为全面的现代诠释,从肯定传统儒家的伦理本性入手,结合“内圣外王”的社会实践,为自我修养达致天下共善提供了理论根据。为了克服现实与理想间的矛盾,他进一步提出了伦理本性乃道德教育之前提及“现实存在”与“真实存在”一致性原则,从而奠定了道德“外铄”的理想基础。然而,其理论本身却存在着不可证实的矛盾,从而陷入了理论前提与思想展开间无法推论的逻辑困境,同时这种诠释亦已超越传统儒家理论域限,从而不自觉地迫使传统儒学的退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