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86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96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21.
西方诠释学的东渐及其效应——洪汉鼎先生访谈(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洲:据您的了解,您认为西方诠释学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请问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 洪汉鼎:我们最早接触诠释学的就是中国科学院哲学所编的《哲学泽丛》,早在1960和1970年代,它就发表了一些从苏联翻译的哲学论文,其中讲到了诠释学.广州大学有一位青年学者作了考证:在《哲学译丛》 1963年第9期刊登了由水羊木先生翻译的德国学者O.贝克尔所写的《艺术审美尺度的超验问题质疑:H.-G.卡达穆尔〈真实性和方法·哲学诠释学纲要〉》一文(卡达穆尔即伽达默尔),这应该是中国当代最早介绍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文章.注意啊,这是在1963年,也就是在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出版后才三年,我们就有介绍了.此后,在1970年代,《哲学译丛》陆续发表了一些翻译过来的苏联学者的文章,其中提到了解释学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所以说,引入解释学的年代可以上溯到1960年代.  相似文献   
22.
伽达默尔认为某个传承下来的文本成为要解释的对象,这意味着该文本对解释者提出了一个问题,理解一个文本就是理解文本提出并试图回答的问题。这里的"问题"既不是古典哲学家的"永恒的问题",也不是教育学、修辞学上的"虚假问题"和"空的问题",它是那种呈现自身并因而可以从其意义起源处获取其回答模式的"真正问题"。问题开启了所问事情的"方向的意义",使被问之物、进而使文本具有处于创生性意义的悬而未决状态。要想对这一问题有所理解,解释者则必须在自己的视域内重构该问题。  相似文献   
23.
翻译理解的哲学解释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见、效果历史、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三大原则。翻译活动中出现的成见的限度、理解不可还原对象、理解不可穷尽对象等问题,可以从哲学解释学的原则与范式中找到解答方法。这样,可以促进翻译活动的动态操作性,并解释传统翻译观中难以解决的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24.
伽达默尔从其哲学诠释学出发对柏拉图《斐多》的现代阐释认为:《斐多》的意图并非战胜死亡,而是解释死亡;苏格拉底在其中对灵魂不朽的证明,真正证明的是不可消除的死亡恐惧的原初性,而这恐惧正表明了人作为有限存在的自由。  相似文献   
25.
伽达默尔通过对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方法论诠释学的批判,为建立自己的哲学诠释学寻找到了内在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他的诠释学在理论上的三个归结。  相似文献   
26.
沃尔什与伽达默尔都是西方近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沃尔什分析的历史哲学是对历史学的二级反思,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根植于时间性或历史性。就两位哲学家作比较,可以透过不同而发现两种理论的一些共同的光辉。  相似文献   
27.
任何一种思想流派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标明了其在思想史中的价值和地位,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哲学美学也不例外。但在20世纪西方文化发展的逻辑链条上对伽达默尔做出文化定位则是一个令人充满困惑的挑战,这种挑战一方面来自伽达默尔解释学理论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来自国内对西方文化分期的混乱理解。本文在克服这两方面困难的基础上,论证了伽达默尔的自由主义的后现代(广义)主义特质,初步解决了这个长久以来困扰人心的文化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28.
略谈古今之变──从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待古与今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从而对待历史也有两种态度:一是把两者看成互相独立、彼此外在的东西,视历史为独立自在的外部对象,这是主客二分观点和态度的表现;一是把两者看成是连成一体的,研究历史应从古往今来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中看待历史事件,这是主客融合或称天人合一观点和态度的表现。本文从枷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的思想出发,结合王船山的“通古今而计之”的历史观,对后一种观点和态度作了详细的剖析和论述,并指出了前一种历史观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29.
海德格尔存在论基于本源意义上的实践来确立人的基本现实性,并从实践出发确立世界和世界内存在者的基本现实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抽象性。伽达默尔解释学则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更为彻底和充分地体现出现实性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