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5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作为“理学开山”,周敦颐在宋明理学史上的特殊地位不可替代,其对理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从本体论和宇宙论方面证立儒家心性之学.鉴于学界对其与佛教关系探究甚少的现状,结合北宋儒释道三教融会贯通的社会背景,由佛性论视角对周敦颐的心性论作相关分析,有助于弥补学界对周敦颐理学思想中佛教因素研究的不足,以及更好地理解北宋儒佛两家思想的相互借鉴与融摄.  相似文献   
52.
在中国佛道义理层面的交涉中,唯识宗与道教心性论的交融是最为深刻的.这一过程,始于玄奘梵译《老子》,再由一系列的僧道论战加以推动,其基本完成的标志是王玄览的《玄珠录》.这样,唯识宗“唯识无境”、“转识成智”的观点,在与道教基本教义冲突、融通的辩证过程中,被道教所吸纳,形成了道教“道在境智中间”、“断灭心识”等更具思辨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53.
本文之所谓周作人的"苦质情结",是指他往往偏于从悲苦、绝望一面去体悟人生、解释世界的一种气质特征.文章提出,周作人这一气质特征之形成,与佛学苦谛所体现的生命本体观存在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在这一总命题下,文章分别论述了周作人之抗争残虐无道与"佛性说"、历史循环观念与"业力轮回说"、挑战虚空与佛学坚苦卓绝的愍世情怀间的内在因缘,从而具体析离出周作人苦质情结中的佛学底蕴.  相似文献   
54.
南北朝晚期地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净影慧远,他对佛性的阐释是以如来藏思想诠释佛性思想的。对慧远《观经疏》《大乘义章》等论著的研究发现,他在论述净土思想时的语言表达、思维模式、论证形式都与他对佛性思想的讨论接近,甚至一致。慧远以"佛性之因"论证"三土差异",以"性之四门"描述"四门往生因",以"二门体状"讨论"染、净关系",以"不善阴等四门"疏解"五逆十恶"等,不仅推动了佛教解经学的发展,而且赋予净土思想更多的义理色彩。  相似文献   
55.
"实相涅槃"构成了解脱的最高境界成为由般若学向涅槃学发展过渡的理论先导.佛性论是涅槃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研究和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僧叡在深刻理解般若中观学的基础上,注意到般若学与涅槃学的相通之处,转向涅槃佛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56.
本文分别介绍藏传佛教格鲁派佛性论哲学和汉传佛教三论宗心性哲学,比较二者的异同,加深我们对藏传佛教心性论以及汉传佛教心性论实质及多样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57.
佛性论是中国佛教史上关注的焦点。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迅猛发展,众多佛性论顺势而起,竞擅风流。敦煌遗书中保存的以BD2224、BD2316、BD2276缀接而成的《涅槃经疏》(拟),属于地论学派文献,表现了地论学派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佛性思想。《涅槃经疏》(拟)在借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的五忍思想基础上,重新诠释了《涅槃经》中的熙连、八恒及四依概念,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修行阶段论。在此基础上,《涅槃经疏》(拟)提出了既非本有、亦非始有的佛性论,即佛性在众生修行的性种性阶段才出现,通过主体与佛性的互动,保障众生提升修行,以至解脱。  相似文献   
58.
藏族作家尕藏才旦的《首席金座活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神秘沉重而又生动鲜活的历史之门。《首席金座活佛》所写人物数以百计,藏、回、蒙、汉各民族、各阶层不同人等陆续出场,演绎各自的悲喜人生。评论它,使我们再一次定睛瞩目充满向往的藏文明,是那样古老而鲜活、那样神奇无边而明白无误,肯定的说,我们有必要对草原文明重新探寻。  相似文献   
59.
《21世纪》2013,(6):69
很多人提起禅茶就以为是寺院的茶,其实这都源于大家对禅茶了解的不全面。禅茶狭义上是指寺院僧人自己种植、采制、饮用的茶。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茶广义为开启智慧、净化自心、明见佛性、昭示佛理的茶及茶文化。这个就不仅仅限于寺院和僧人这个范围。  相似文献   
60.
面对中国文化的危机,梁漱溟超越文化上的夷夏之争和伦理矛盾的冲突,在广义的文化比较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梁漱溟认为,儒佛二学只是手段、途径、步骤的不同而已,二者本质上都是在解决人世间所面对的许多困惑与苦难,儒、佛对生命意义关怀的一致性,使其同为人类自己向内用功进修提高的一种学问。梁漱溟把大乘佛学的佛性说与儒家的仁心相沟通,在一定意义上,使佛家的“无我为本”与儒家的“有本不穷”会通了起来,这为其后的现代新儒家探讨心性开辟了重要的理路。由于梁漱溟思想上亦儒亦佛的二重性,儒家在相当程度上被佛化了。他的文化哲学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尽管如此,构成梁漱溟思想理论主体的仍是儒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