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8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33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282篇
人才学   18篇
丛书文集   897篇
理论方法论   176篇
综合类   1869篇
社会学   105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221篇
  2012年   226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253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佛教产生于印度,在人华后得以广泛流行,经过与中国旧有的儒、道思想的融合与同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结构和颇具民族特色的宗教体系——汉传佛教。自4世纪始,随着中国文化向周边地区的扩散,汉传佛教也随之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并回传于中亚乃至印度。与此同时,我国四裔古代少数民族大多也都受到了汉传佛教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在历史上曾对我国北方诸族(如党项、契丹、女真、蒙古)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回鹘佛教,就是在汉传佛教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儒、释、道三家均有其各自的生育观及其指导下的生育实践活动.认真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具有学术理论研究意义,也具有较强现实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禅意盎然     
中国古代曾经有所谓“三教九流”之说。所谓“三教”,指的就是儒、释、道。虽然在传统的“三教”之说中把儒、释、道不加区别地“定性”为“教”,但根据现代社会中对宗教的认识和理解.除了把“释”(佛教)说成是一种宗教大概很少有人会提出疑问外,对于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4.
赤松和尚是清初贵州佛教思想史上一位著名禅师 ,他一生寻师访道 ,参禅见性 ,是临济禅宗佛教正宗第三十三代传人。他作为贵阳黔灵山弘福寺的第一代开山 ,创办禅宗道场 ,培养佛门弟子 ,法流蕃衍 ,遍于黔中 ,饮誉西南。其禅学特征是 ,在宇宙观上 ,以“真如缘起”的佛性论为基础 ;在认识方法论上 ,既以棒喝齐施为宗风 ,又假借语言文字以方便说法 ;在佛教内部倡导禅净合一 ,在佛教外部主张佛、儒、道三教融合 ,在禅学思想上反映出鲜明的调合色彩。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可为世界“金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进入 2 1世纪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现代社会、人类心灵的困境也在全球化 ,人类迫切需要一个赖以安身立命的伦理基础以担负现代人群、现代人生的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全球文化交融的历程 ,有识之士提出了建立全球伦理 (世界伦理、普世伦理 )的构想。世界各大宗教和伦理传统中都有为现代伦理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 ,就中华文化传统而言 ,中国佛教伦理的思想资源不可忽视。本文力图以普世伦理构想为背景 ,探讨中国佛教伦理的思想及特质 ,并继而申明佛教伦理思想的普世意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简论王安石与宋代儒学之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鉴于宋代“学废庙兴”的现实及其危害,王安石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既批判了时人“变学为庙”、将学术宗教化的错误,又运用先秦儒学的本旨和原则,创造性地去解构释、老体系,以原儒的宗法理念拯救了宋代学术“宗教化”的危险,为宋学的形成开拓了新径。  相似文献   
17.
当代生态关怀从浅层向深层发展,形成了深层生态理论.深层生态理论在其构建中向东方文化寻求资源.在对当代西方深层生态学理论的概括基础上,对于东方文化中的佛教文化进行深层生态资源上的挖掘,对其深层生态的实践也进行探讨,对已有的深度生态理论和东方佛教文化之间进行进一步地沟通,以期增进一个适合整个地球和全人类的生态保护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18.
寺庙的禁忌     
魏斌 《现代交际》2003,(10):9-9
中国是一个佛教大国,无论行走在名山大川还是 山野乡村,几乎到处可见佛教的寺庙。旅游的时候,你 还要接触到许多烧香拜佛的人。那么,多了解一下佛 教方面的知识和禁忌应该是没有坏处的,至少可以减 少一些不必要的尴尬和磨擦。 佛教在公元6世纪左右创立于尼泊尔的南部地 区。其创始人本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他被众多佛教徒 称为“释迦牟尼”,其意思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教是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教徒约有3亿人左右,主要分 布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一带。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 小乘佛教,二者在教义、教理、修行的目的和方法等各 方面都有区别。  相似文献   
19.
送人赴任之作,在唐代别离诗中占有相当大比例.盛唐人的这类诗歌,往往忽略了别离之伤情.反之,晚唐却固囿于这一伤情,并将此进一步深化,深化的结果,就是诗歌中闲情的泛滥.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晚唐文人大范围接受佛道思想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儒学,佛教和道教,均有其各自的养生观。认真总结儒、释、道三家养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但具有学术理论意义,而且对构筑小康社会,预防疾病、增强人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也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