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68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209篇
社会学   2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张程 《决策探索》2010,(4):71-73
世家子弟多了去了。何况诸葛亮还是因战乱从北方流落荆州的外来户,他有什么刘备特别需要的价值?17岁的诸葛亮可不是普通的外来世族。在后来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公元198~207年),他深深地融入了荆州统治阶层之中,成为人际网络重要的一个节点。  相似文献   
72.
心理学研究中数据缺失现象广泛存在。缺失数据的不恰当处理将削减统计效力、提高估算偏误,影响研究结果,甚至扭曲最终结果。缺失数据问题的处理方法有多种,包括回归借补等的单一借补、多重借补、不处理的方法。综述了不同数据缺失机制与相应的分析方法,以及分析方法的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73.
文娱生活     
《老友》2014,(1)
正~~  相似文献   
74.
外来词是不同文化接触的产物.一种语言对外来成分的接受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一方面反映出该语言的特性,另一方面更折射出以该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纵观历史,在汉语动态词汇库的进化中,母语同化外来语、意译排挤音译是主流;但在不少情况下,外语词异化了母语词,音译词淘汰了意译词,也是屡见不鲜的.前者反映出汉民族恪守传统的保守性和汉语强大的传统惯性,后者则映射出面对发展汉文化的宽容博大与汉语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75.
元代著名曲作家马致远所作套数〔船涉调·耍孩儿〕《借马》,久享盛名,但其主要人物形象马主人,向来被看作是“吝啬者”、“悭吝人”,对此,本文作者认为,马主人是一个“马癖”形象,具有癖物者共有的“善解物性”的本质特征。有癖之人对所癖之物往往有痴迷的热爱和执著的追求,因而他们往往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癖者是文化精英中的一个群体,对文化的发展有推动作用。马致远塑造的马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首出的崭新形象,具有开山作用,对《聊斋志异)等作品的类似形象的塑造,有深远的影响,从而开拓了文学题材创作新的领域,应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76.
刘庆委 《南方论刊》2007,(Z1):70-72
汉字从传入日本到现在,受到日本语言、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融合为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而日本为了使汉字能够更好地表现日本文化,在借用、仿造、创造汉字当中不仅兼顾造字和用字的理据,而且更是以民族文化为本位,体现其特有的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77.
简帛文献用字的研究对于汉字发展史和汉字理论的研究、简帛文献的释读整理、工具书的编撰等具有重要意义.简帛文献用字主要表现为字形与表义功能的关系问题,就现有认识,大致可分为异写字、异构字、据音借用字、同源通用字、同形字和形近混用字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78.
79.
文章研究了半参数变系数EV模型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估计和检验问题,当响应变量缺失、非参数部分协变量带有测量误差时,利用局部纠偏的Profile最小二乘估计、Lagrange乘子方法和借补技术构造了回归模型参数分量两类纠偏约束估计量。此外,为了检验线性约束条件,构造了借补的Profile Lagrange乘子检验统计量,并通过蒙特卡洛数值模拟验证估计量和检验统计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0.
公务员考试,不仅检验考生知识的广度、深度,同时还检验考生的心理素质,检验考生是否具有严谨的态度和作风。命题者在命题的时候,往往故意设置一些陷阱,让那些粗心大意的考生于不经意间掉进陷阱。这些陷阱或明或暗,或显或隐,毛毛草草的考生随时都有陷进去的可能,“大意失荆州”而“败走麦城”。考生要想顺利绕开陷阱,考出水平,就必须对陷阱有所了解,有所把握,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在申论试卷中究竟有哪些陷阱需要考生注意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