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90篇
理论方法论   39篇
综合类   318篇
社会学   32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人生观是探讨人生的究竟,人生的道德,人生的态度,人生的价值,教人如何做人,怎样为人处世等人生的指导思想。谚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古今中外,对于人生的看法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同的人生观对于一个人的理想、价值有着截然不同的指导意义。不同的文化体系对人生观更有着不尽相同的诠释与理解。  相似文献   
92.
《求是学刊》2017,(4):17-23
在早期儒家文化的性别制度中公共空间为男性贵族所垄断,其形成过程与其军人身份有关。为了证明这种性别制度的合法性,男性贵族借助于非理性的原始思维发展了一套将女性排除于公共空间之外的话语体系。但由于儒家传统家国一体的文化模式使得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分界模糊,导致男性中心的性别机制在现实政治中遇到了巨大的文化阻滞力。  相似文献   
93.
儒家和谐观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是中国文化史上先哲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模式,也是儒家竭力倡导的人生准则。“和”的思想早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里。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天人之际、人际关系和身心平衡的和谐理论,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中庸”的人生哲学,都强烈地模塑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世界。如何认识儒家的和谐思想以及如何阐扬其当代价值,无疑都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4.
论儒家文化对企业360度绩效评估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60度绩效评估法"主要是考评被考核者的工作胜任能力.儒家文化在五个方面对企业360度绩效评估产生消极影响,即:"贵和尚中"思想导致上级对下级评估产生"集中效应";家族主义和等级观念促使下级对上级评估出现"宽大误差";集体主义情怀使员工自我评价时产生"自谦偏差";"情面"关系导致客户评估出现"宽大偏差";回报心态致使同事评估出现"过宽"或"过严"两个极端.因此,国内企业在运用360度绩效评估方法时,需要充分考虑传统(儒家)文化的消极作用,创造有利于推行360度评估方法的企业文化环境,发挥360度评估方法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
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是一种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文化形态,体现了"礼"的重德精神与"乐"的艺术精神的统一.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相区别,在中国儒家文化语境中,人们不是敬仰和崇拜上帝,而主要是以现世关怀来代替"终极关怀",以伦理的"耻感"与审美的"乐感"来代替宗教的"罪感"和"爱感",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乐特色.  相似文献   
96.
儒家文化在青藏地区的传播,正是儒家文化对青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影响的过程。而这种影响首先是通过儒学对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产生影响,进而对回族、撒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等少数民族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产生影响。一方面,儒家文化不断丰富、充实了各少数民族的价值观内涵;另一方面,儒家文化与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也是各少数民族对儒家价值观不断认同、创新、发展的过程。这不仅增进了汉族与青藏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相互了解与沟通,而且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以及不断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
康晓光  卢宪英 《学术界》2015,(1):135-150,325
"儒家文化的命运"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安身立命,关系到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命运,关系到人类和世界格局及其发展趋势。本文以10个样本城市1254个样本的经验数据为根据,澄清了两个诉说纷纭的问题:一,儒家文化的生存状态,它是一成不变地保留下来了,还是已经彻底消亡,抑或是处于一种折中状态?二,近年出现的传统文化复兴现象的性质,它是一个暂时的现象,还是一个长期历史趋势的开端?实证分析表明:一、儒家文化的生存状态,既不是张之洞所言的"一成不变",也不是列文森所言的"彻底消亡"。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被妖魔化的历史之后,经过损益的儒家文化仍然活着。二、近年来出现的传统文化复兴现象,不是一场误会,而是历史的必然;不是稍纵即逝的泡沫,而是一个长期历史趋势的开端。儒家文化正迎来一个复兴的时代。儒家文化之所以在此时走上复兴之路,一是中国的终极文化具有超越时代的素质,这种素质孕育了其复兴的"可能性";二是中国的工具文化现代化获得了空前成功,这种成功创造了使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大势";三是当下的有利的现实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国际条件。  相似文献   
98.
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中国文人的自律意识从先秦时期重物重义的义利观,到秦汉以降儒家的人格精神,出现了数次大的波动。本文试图从社会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社会伦理诸方面寻找原因,可以看到中国文人的自律意识,因为受到因袭的重轭而始终难以真正"超脱"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仍然在"参与"与"失落"中间徘徊,而缺失更具意义的社会批判与引导力量。  相似文献   
99.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但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也有两重性,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儒家文化的巨大影响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文化的制约,充分认识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儒家文化中的重农抑商、文化中心主义、中庸、崇古、官本位、泛道德主义等思想对市场经济的制约性作以阐述。  相似文献   
100.
李唐统治者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必然选择的儒家“文德”政治是一种文化性格极强的政治,于是唐代的“文学”也就与这种政治文化发生了必然的联系并受到其双重的规定,从而在实质、功能、风格及品位等诸多方面显示出鲜明的规定特征。不过这种文化规定变成文学事实是要经过一个由理性精神到感性实践的“下降”与“融合”的过程的。而这个过程之所以得以贯彻实现,则与政治制度(如教育—科举—文官体系)的强有力的保证分不开。因而这种文化规定又是其他文化(如佛、道)的“影响”所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