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8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9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0篇
人才学   36篇
丛书文集   1860篇
理论方法论   251篇
综合类   2315篇
社会学   14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309篇
  2010年   266篇
  2009年   294篇
  2008年   373篇
  2007年   311篇
  2006年   284篇
  2005年   259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 毫秒
21.
电影《孔子》的上映,引起了很多人对了解真实孔子的兴趣。因为时代久远,已无法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但我们从历史典籍中可以了解一些有关孔子的真实情况。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相似文献   
22.
在两三代人没有从学校里接受过儒家经典教育的背景之下,如何让新一代能够接受儒家经典中所传递的核心价值,是一项难度很大的事情.本报告对于15年教育实验中所面对的难点,儒家核心价值的源与流,儒家核心价值转化为中华美德教育的目的,经典文化、节日文化、地域文化三合一的教育模式,培训教师等几个方面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23.
从《棘心》看苏雪林的道德立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苏雪林长篇自传体小说《棘心》的研究.剖析苏雪林的道德观及其主 场.追溯导致苏雪林文化保守态度的深层心理动因,探讨外在的文化传统如何内化为苏雪林的人 格模式, 并进而决定了她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以及她为人为文的特征。  相似文献   
24.
傅斯年对我国上古历史有其独到的认识 ,他对早期儒者的产生及特点也以独特的视角进行了考察。他认为儒乃“起于鲁流行于各地之教书匠” ;通过与诸子的比较研究 ,傅斯年还认定“儒为诸子之前驱 ,亦为诸子之后殿”。虽然他的考察还存在不足之处 ,但对于早期儒学的深入研究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5.
诱导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具有说理自然、思想渗透性强的特点。孟子根据不同情景和对象,广泛、灵活地运用诱导法。其一,因事诱导,将抽象的理论和具体事物自然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形象化、具体化、贴近生活。其二,有针对性地设疑,以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其三,以设问引导受教育者自己进行反思。其四,准确地捕捉人的心理活动,及时疏通思想障碍。其五,巧妙地利用风趣幽默的譬喻寓言,使抽象的理论与妙趣横生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其六,引证史实,即兴发挥,使思想教育以史实为依托,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26.
先秦“人本”思想之追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思想并非是舶来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就有之,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都涉及过.先人们的这些思想在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今天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更应继承和发扬古已有之的"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核心,关注民生,使社会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27.
梁涛先生以自律、他律的双重道德律诠释儒家道统,结果使孔子内外贯通的仁与礼,使本来“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的《五行》“德之行”与“行”产生了内在矛盾.这些矛盾源于双重道德律这一理论框架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逻辑矛盾.梁先生以自律仅仅是内在的主体自觉为前提构建双重道德律,并引入客观规范的他律作为必要的补充.然而在道德领域,自律不仅是内在的主体自觉,亦是行动的客观法则.引入他律构建双重道德律多少有些画蛇添足之疑.  相似文献   
28.
29.
《中庸》修养工夫有其人性论的基础,对于这一问题,本文从人生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修养方法的合理性加以梳理与探讨,并且指出,就先秦儒家阐释的重心来说,经历了一个由孔子偏重修养工夫到盂荀注重人性探讨的转向,而《中庸》在这种转向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内圣外王之道是对儒家理想的表达,其旨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以六艺为养”的儒家从内圣工夫看待“诗”、“礼”、“乐”、“言”,不仅从创作方面为文艺树立了高远的理想,更赋予文艺一种切关存在意义的根源性。从外王事功视野看待“诗”、“礼”、“乐”、“言”,则文艺被纳入制度文化论域当中,对其功能价值的判定也就自然以制度文化建设为准绳,其最终指向便是通过文艺整顿人心、和合天下,造就上下有序、协调和睦的理想社会秩序。不过,内圣与外王之间的存在论断裂也造成儒家文论的结构性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