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97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15篇
社会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危英  陶靓 《云梦学刊》2008,(1):56-56
2007年11月14日,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中科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继续教育委员会主任孙万儒教授应邀来我院作了题为"改变我们生活的生物技术"的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62.
此文为一位日本学者对儒教与共产主义关系的看法 ,现发表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3.
20世纪中国儒教的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前50年,中国现代新儒教分别在新理学、新心学和儒佛会通三种形态中展开;1949年以后,港台新儒家兼融西方哲学,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宋明新儒学的新心学,而大陆的新儒学教在前25一度毁灭之后,在后25年则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格局,儒教学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智慧,发挥精神家园的功能,就必须超越形而上学,把握时代精神,化解社会冲突,转换研究方法,思想框架、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在创新中实现转生。  相似文献   
64.
《琼州学院学报》2016,(6):50-56
马克斯·韦伯在其宗教社会学著作《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把中国的儒教、道教与西方的清教进行对比,得出西方发展出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以及中国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这些结论是韦伯以西方为中心的立场去考察三种宗教的意识形态作用以及其对社会之影响的基础上得出来的。抛开以西方为中心的立场,从单纯的宗教的意识形态作用出发,来考量宗教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这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5.
木主即祭祀仪式中所设的牌位,它在中国的祭祀传统中颇受重视。本文旨在探讨木主形式的历史变迁问题,将考察范围限定在宋代朱子学出现之前的历史阶段。本文主要考察三点:1.由汉至唐中国古代木主形式的三种主要类型:正方体、前方后圆型、长方体;2.自晋代以来开始在士人阶层流行的作为木主之替代物的神版形式及其制作方法等问题;3.木主及神版在东亚的李氏朝鲜及江户日本的流传情况。文章最后指出,木主设置作为祭祀行为的重要一环,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东亚的儒教仪礼实践中亦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6.
儒教放在更广阔的视野(如社会学、经济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多方面)来考察,儒教的宗教信仰核心为“敬天法祖”。宗教的西者的地位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儒教享有君主制下独占的特权,神权皇权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67.
浙江模式是一种“准先发内源型”发展模式。以韦伯命题为研究线索,认为浙江模式发端于庶民儒教,行担经济中蕴涵了浙商精神,祠堂合作模式基础上的市场发现和技术引进,造就了浙江模式的后福特制特征,带动了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8.
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把孔子学说宗教化,一是为了抵抗近代西方侵略,二是为了制衡专制君主,三是为了改良社会风俗,四是出于对人类终极价值的追求。经过康有为改造的“孔教”,发掘出具有普遍人性意义的真理元素,并已留下了近代“西政、西学”影响的深深烙印,从而为“现代性”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创造了有利条件。尽管因各种原因而未实现创教目标,从总体上看,康有为的早期“孔教”思想,为会通中西、推进中国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9.
1978-2000年中国的儒教研究:学术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东田 《学术界》2003,(2):248-266
1978 -2 0 0 0年中国的儒教研究经历了二个阶段 :1 978年底任继愈先生提出“儒教是教”说至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的第一阶段 ,2 0世纪 80年代来至 2 0 0 0年为第二阶段。二十年间儒教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分歧亦较大 ,最大的分岐是“儒教是否宗教”以及“儒教在当代社会的意义”。本文就上述两个问题的争论情况作一梳理并就儒教研究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70.
武贤芳 《理论界》2007,(9):180-181
韦伯认为,儒教的理性是一种秩序的理性主义,这种理性的和平主义特征体现在传统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从儒教对秩序的关注入手,试图分析儒教如何阻碍了正式制度秩序的完善,又如何作为非正式制度维持了传统中国社会的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