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7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56篇
理论方法论   36篇
综合类   379篇
社会学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班婕妤思想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婕妤是我国妇女史上的著名人物,我国传统上把班婕妤视为具有家思想的封建礼教的妇女行为的典范,是不正确的,这是家学者如班昭、朱熹等人为了建立教妇女典范而对班婕妤的歪曲。班婕妤的思想实质上是外德内道,无论从其家世、行为及其《自悼赋》等方面进行分析,均是如此。而班婕妤外内道思想的产生,实有其深厚的家族的和社会的渊源,从我国妇女史看,班婕妤则是我国妇女从非教化向教化转化的过渡人物,深入研究班婕妤,对我国妇女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2.
吕明灼在《孔子研究》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崂山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传统文化中佛道“三教一家”的格局:第一,三教共“和”。中国是一个讲“和谐”社会、讲“中和”哲学的国家。我们自古就有“大同世界”、“天下为公”、“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之说。  相似文献   
43.
文章通过考察"义疏"字义演变,得名缘由及历代经义疏体式特点,对目前学界对于"义疏"的一些看法做出了辩正.文章指出,"义疏"复合"义""疏"二字而成,各字取义不同,"义疏"名义因此有别,同时,由此名义之下,亦存在着彼此相关但相互区别的三种不同体式.  相似文献   
44.
辽代圣宗朝吸收汉族的家文化,从提倡孝道和妇女守节等家庭伦理入手,按照家、国同构模式,将它进一步演化为协调君臣关系的社会政治伦理,同时,又通过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整顿吏治,开展吏风建设,达到了巩固政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45.
生当衰世的韩愈,以忧患之士的政治立场和弘扬学的学术追求,多方展示了其恤民安邦的思想观念,其爱才重教的政治理念,亦农亦商的经济创见,无疑为传统的政治、经济思想注入了新鲜活力.  相似文献   
46.
山崎闇斋是日本江户时代前期的学家,垂加神道的创始人。他把朱子学的基本理论与日本的神道教相结合,主张学之正统也就是神道之真传,从而把家的忠孝仁义思想注入神道教义,强调神合一,忠君爱国,尊王贱霸。学与神道的结合过程也就是家文化的日本本土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文化生长点。  相似文献   
47.
自《论语》中提出"女为君子,无为小人"以来,历来对于君子和小人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后人不断赋予君子和小人全新的意义,君子和小人也在不断的发展流变。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对于君子和小人源流的探析,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博大精深的家文化。  相似文献   
48.
乔宇 《兰州学刊》2008,(6):26-28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始终与以家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互动。近代中国,由于国势颓败、社会动荡,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势日益明显。佛教群体中的不少僧人、居士都研读过家的经典,并且主张会通佛,试图通过改良宗教实践来实现革新现实人生的目标。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顺应时势,提倡释融通,尝试改良道德,成为太虚倡导的“人闻佛教”之外的另一股重要的变革思潮,不仅在近代居士佛教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对于当代提倡宗教对话、倡导和谐世界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9.
为振兴学,唐代家学者李翱以为本,重新重视<中庸>、<易传>等家经典,吸收同时代佛学心性理论,著<复性书>三篇.李翱在<复性书>中提出具有本体色彩的"诚"的概念,并利用佛学著作<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本觉"的思维方式论证凡人和圣人心、性、情的关系,系统阐述凡人去情复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50.
毛庆 《云梦学刊》2007,28(3):40-49
从文化领域去确立人格定义,即:人格就是一个人最基本品质、品格的总和。屈原与、墨、道、法诸家之人格观分内外两层,内层主要为人格典范与人格理想,在这一层,屈原与诸家及诸家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不同。而在外层,各家均有差别,特别是在内核外化形式、与现实的关系及人格操守的坚持性上,各家差别甚大。屈原则与墨家较为接近。从人格观之全面性、完整性、统一性上观察,屈原之人格观当为中华民族之最高标范。今天,中华民族正在复兴,在我们寻求和重塑民族之魂和文化精神时,屈原伟大人格和人格观标范的树立,将具有无可估量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