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5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1.
词曲代兴 ,但元词与元曲体性相近 ,易于嫁接 ,在相同的文学背景下共生而互动。这种互动关系在宏观上首先表现为词入于曲 ,包括词调、词境和词事在曲中的被沿用。其次表现为词的曲化 ,在内容、语言和风格类型上 ,元词受元曲的影响亦甚深。而元代不少兼擅词曲的文人 ,其创作或词曲同工 ,或词曲异调 ,在微观上也表现出两种音乐文艺样式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元曲研究在20世纪的中国戏曲研究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自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以来,几代学人的坚持不懈使得元曲研究在各方面均取得重大实绩,但因为种种历史原因,20世纪的元曲研究也不免留下了一些缺憾和问题。谋求未来研究的突破,研究思路的转换是重要的,今后的元曲研究可以“讲一点还原法”、“重一点形式研究”、“多一点纵横上下”。  相似文献   
13.
元曲选》自报家门的判断句按是否受异质语言影响而分为一般的和特殊的两大类句型。这两大类各小类在使用频率、表义特点、语用范围、附有色彩等方面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与《元刊杂剧三十种》等文献比较,具有大体一致性,但又显出一些差异。它们大体上表现了近代汉语元明时期自报家门判断句的特有面貌。  相似文献   
14.
王铁红 《南都学坛》2008,28(2):84-85
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主流,其语言具有音韵谐美的审美特征。曲在韵律方面具有用韵较密、平上去三声通押等特点;在声律上,曲对平仄要求很严;曲的句式为长短句,可以用衬字是其一大特色;曲句的对仗自由,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15.
"些儿"的语法功能是作定语、宾语、补语,其语法意义或表事物、动作不定的少量,或指示性状比较的轻微程度,还可表动作时间的短暂;"些"与"些儿"有同有异。"一些(儿)"可作主语、定语、宾语、状语,一般用于否定句,其语法意义是表极少量。在量的多少上,似形成"一些(儿)<些儿<些"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李春祥先生撰写了我国新时期"第一本元杂剧史"--<元杂剧史稿>,对元曲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在新时期的元曲研究界开风气之先;他提出并论证了"<录鬼簿>才是戏剧史领域里的开山之作",将我国戏曲史中有关这门学科建设的时间提早了600年;他对元代包公戏、元杂剧地域范畴的研究及元人散曲的研究多有见地;他对元杂剧"全面的、多角度的,也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取得了学术界公认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用“意境”“境界”等概念建构起自己的美学体系。他认为作为抒情文学的词作必须有作者的真情实感蕴藏于内,“真情”是“境界”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出于对“真情”的看重,王国维着力于对元剧的研究,从戏剧艺术的角度,他对元剧十分鄙视,但从文辞的角度,他对元剧十分欣赏。王国维称元曲为“活文学”,与元曲作者蕴于其中的“真情”有莫大关系。王国维对元曲的研究基本延续了治词的角度和观点,论曲仍以“真情”为首要标准。不同之处在于,“当行”也是他的“本色”观的组成部分,是其“本色”观比“意境”说在理论范围上更为广阔之处。相比较而言,吴梅的“本色”观亦注重“真情”,对作品的评论,他更多的是从排场角度分析、评价作品。对作品的用字,吴梅亦崇尚自然,同时又有所保留。  相似文献   
18.
华彤庚 《云梦学刊》2011,32(1):107-110
李元洛的《元曲之旅》,将元曲通论与文化散文对接,以现实生活与元曲意境互参,语言鲜活泼辣,感情激越深挚,字里行间闪耀着历史辩证法和艺术辩证法的光芒,显示中国诗评的诗性传统并未断裂。  相似文献   
19.
戏曲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元明时期达到顶峰,出现了大量的优秀曲目.明代杂剧在继承元代杂剧的基础上,也出现了转型:文字由粗糙到规范;创作目的由纯粹为表演服务到同时为阅读服务;服务对象由普通大众走向案头文人.从戏曲体现出的创作观念、演出情况以及不同时期剧本的用途的等方面,对比分析<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元曲选>这两个元、明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戏曲选本,试图从中梳理出杂剧的文人化转型脉络.  相似文献   
20.
赵海选 《船山学刊》2005,(1):127-128
郑光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元钟嗣成<录鬼簿>说他"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皆知其为德辉."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赞"其词出语不凡,若咳唾落于九天临风而生珠玉,诚杰作也."明何良俊<曲论>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名家.马之词老练而乏姿媚,关之词激励而少蕴藉,白颇简谈,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近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白仁甫、马东篱高华雄浑,情涤文明.郑德辉清丽芊绵,自成馨逸,均不失为第一流.其余各家,均在四家范围内."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郑光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各书从不同角度评价,但异路同归,都是对郑的作品有很高的评价,对郑本人有十分的推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