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7篇
综合类   24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万国崔 《船山学刊》2011,(1):117-120
荀子身处战国末叶,深感单纯地以儒家“礼、仁”学说难以实现其“一天下”的政治理想,而以儒门弟子的身份.创造性地提出已超出儒家思想范畴的现实主义政治主张——“王霸杂用”。从荀子迂回曲折的学说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荀子迫于时势而法古其表,标新其中。其“法后王”与“法先王”思想是两者兼有的,是新与旧的有机整合,是儒家之“法先王”与法家之“法后王”之间承“先”启“后”的一个环节,具有先秦儒、法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2.
韩非子的阐释思想,除了体现在他对老子的解读与重构之外,还体现在贯穿他学说当中的对儒墨两家所推崇的先王的批判上,他认为儒墨两家所阐释的先王形象,有些也并没有实际依据,一方面是由于先王自己对历史的粉饰,另一方面,是由于读者自己的误读而作出了与原来不同的解释。这表达了他要求对儒墨两家所阐释的经典再重新解读、力求还原经典本来面貌的一种阐释思想。  相似文献   
23.
近几年來,国內許多歷史學家對于上古史分期问题作了不少的努力與貢獻。像這樣重大而繁難的问題,也必須通過長期的深刻鑽研和展開自由辯論,才有逐步獲得解决的可能。展開自由辯論是符合于“百家爭鳴”精神的。我現在也對上古史分期問題的首要部分——商代社會,提出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4.
先秦时期的先王崇拜与德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的先王崇拜是由祖先崇拜衍化而来的.先王崇拜主要表现为先王神圣化以及"法先王"思想的流行.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当时的思想家在先王崇拜的浓厚社会氛围中,竞相提出了效法先王,实行"德治"的主张,但他们对"德"的阐释各不相同.儒家德治思想最终在争鸣中取得主导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
"忧患"意识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亦是一种历史思想。它最早渊源于《尚书》,与"殷鉴"思想、"先王"观念紧密相连,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尚书》历史功用思想,予后世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6.
《托拉》是犹太文化的开端。开端引导将来。中国文化的"元典"、"经典"、"经学",谁拥有开端的威势?即便"开端",考古出土的形址、实物,只能看作初民生活的"遗址遗物"。只有出土了最早的"文字"并释读了能较为完整地呈现初民的生活形态者,中国文化的"开端"始呈  相似文献   
27.
本文从中国历史早期的祖先崇拜入手,分析了儒家如何利用传说时代的英雄神话构建了"先王世界"这样一个信仰的彼岸世界,并加以历史化.儒家以伦理为桥梁沟通了作为彼岸世界的"先王世界,,与此岸现实世界的关系,使"先王世界"在现实世界有了实践的意义.这一实践意义,决定了中国古代法在起源上表现为以礼教、德治为特色的人治.  相似文献   
28.
文章用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的互补考证,探讨秦代时历史思想的需求以及"相术"的经验联合所衍生的肖像艺术。短期的秦帝国在许多方面造成中国文化的突破,肖像艺术的形成也是其中之一。秦始皇帝的陶俑,继承了墓俑传统,但同时用墓俑的"旧瓶"装肖像的"新酒"成为统一天下的英雄"功臣肖像"。在郦山附近所陪葬的秦始皇的武官、文官陶俑,各有个体的面貌。此一造形具体人物的目的有二:让此一帮助始皇统一天下的可靠禁军继续保护他的永生;使参与统一天下而保卫统一者的英雄永垂不朽,以纪念统一天下之大事。不过此种"纪念"并不是给民众看的"纪念馆",而是用以祭告秦国先王神人。这两种目的,同样兼含丧葬信仰以及历史思想两种需求。由此中国文明便产生了肖像艺术。  相似文献   
29.
《金縢》是《尚书》中的一篇重要文献,自古以来深受学者的重视。但是关于该篇的各种问题也一直争论不绝,至今仍存在重大的分歧。因此,人们一直期盼着能有相关的新材料重新面世。令人欣喜的是,在清华简中,学者们找到了战国时期的《金縢》抄本。  相似文献   
30.
<正>观人之法,自古就屡见不鲜。不仅世俗之人好言观人之术,古圣先王在治国教民之时亦甚为推崇。《群书治要》中的观人方法可以概括为:"三参""四慎""五仪""六验""七害""八征""九虑"。作为古人观人的经验总结,这些方法指明了观人之时应该依循的原则,至今仍有参考与借鉴的价值。一、"三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