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9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31篇
管理学   10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4篇
人才学   40篇
丛书文集   2182篇
理论方法论   284篇
综合类   2809篇
社会学   15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285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319篇
  2011年   372篇
  2010年   320篇
  2009年   367篇
  2008年   423篇
  2007年   407篇
  2006年   341篇
  2005年   318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31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研究青年胡适留美七年 (1910 - 1917)的思想草创 ,“回到现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关注他声名鹊起的论辩演讲。从留学前期的热衷政治 ,到后期以及五四期间的选择文学 ,青年胡适走的路看似跨度挺大 ,其实这与他在青年留学生圈子锻炼的论辩演讲息息相关。而且 ,论辩演讲还促成了他“研究研究”的学术习惯 ,这就自然而然带动和丰富了青年胡适考据实证的训练 ,甚至促使其投身到具体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52.
《诗经》全面而具体地反映了用人的酒文化。酒在周人生活中担当着重要的祭祀功能;酒的社交功能主要体现在宴饮和饯别;就个体而言,酒的文化功能还有排解忧愁和放怀纵情。  相似文献   
53.
从人性的界定、人性的倾向、人发展的决定力量、健全人格的特征四个方面,将"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人性观与中国传统儒道两家的人性观进行比较,探讨其中国化的可行性及其中国化过程中会面临的阻力。  相似文献   
54.
儒家思想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发挥着弥散性功能,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扫描儒家思想,可见其问题、理念、范式与时俱进;对其进行结构探悉,发现其主旨、论域、关怀一如既往;对其进行功能考量,得知其学术、治术、心术功能兼容并包。  相似文献   
55.
相对而言,儒家学说虽不如道家和释家哲学那样超脱于俗尘之上,但同样重视超越的人生价值。在《论语·雍也》中所记载着孔子的名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尔,贤哉回也!”就强调了人们应该追求的一种“极高明而中庸”的生命境界。以上引自张映辉发表在《北  相似文献   
56.
近代中国接受的是苏式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哲学。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哲学经毛泽东等人的阐释逐渐“中国化”并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它是一种实践性与通俗化更为显明,既有教条与政治化倾向,也有实事求是之精神,并注入了民粹主义(或民本主义)、儒家哲学等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带有苏式与中式双重特色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57.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形成注重以“仁”为本的儒家美学,力图建立情感、心理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品德高尚的理想人格;道家美学注重“道”,追求人与自然的诗意对话,达到物我合一的至高审美境界,成为儒家美学的有利补充,两者在相互冲突、同化中发展、创新,共同构成中国美学的主体,体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性。  相似文献   
58.
将儒家伦理化约为差序格局,认为儒家伦理不能适应陌生人社会,这种判断只是关注了儒家的血缘亲情伦理和礼的差别性待遇,而没有认识到儒家伦理的多重维度。事实上,儒家在人与人之间、在自我与他者之间还建立了普遍性的关系伦理、交往价值理性和相与之道,这种伦理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效,而且对中国现代陌生社会和陌生人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也是有效的。通过儒家关系伦理和相与之道的多重图像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59.
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的肯定性“自我”书写与霍桑、梅尔维尔、爱伦·坡等的否定性“自我”书写共同为美国独立民族意识和国族文学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美国的个人主义更深入地植根于前者的超验主义主体思想中,但由于对“自我”内在神性和超验原则的强调,其主体思想陷入唯我和超验的困境,促使他们不得不进行反思与修正。当代美国哲学家、汉学家安乐哲吸收中西传统的有关思想,提出以儒家角色伦理学作为走出西方个人主义困境的有效途径。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的“自我”书写与儒家角色伦理学的人学思想有趋同倾向,前者呈现从抽象道德主体到具象道德主体、从自我内在性到自然外在性及群体外在性的转变趋势,这一转向与儒家角色伦理学对具象外在性人际关系的关注有共通之处,由此可见儒家思想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60.
儒家学说中有关德治、教化与礼制的部分在传统伦理道德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儒家学者认为,“德治”是一种比法家倡导的“刑治”更为有效的方法,因为道德有一种楷模示范的作用,而“德治”又必须通过“教化”与“礼制”两套措施才能现实化。中国历史上伦理道德建设的这一整套学说、方法与途径,值得今人高度重视、借鉴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