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76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29篇
管理学   10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4篇
人才学   40篇
丛书文集   2170篇
理论方法论   281篇
综合类   2801篇
社会学   15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285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319篇
  2011年   372篇
  2010年   320篇
  2009年   367篇
  2008年   423篇
  2007年   409篇
  2006年   341篇
  2005年   318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31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91.
《尔雅》除了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的重要影响外,作为最早的百科全书其研究价值是多方面的。《尔雅·释草》的命名理据研究及其背后折射出的先秦文化,有利于探求先秦时代古人对草木植物的认知特点,确立名实间的关系及先人的原始思维特征,揭示上古时代的生产生活面貌。  相似文献   
92.
杨梅  张放 《理论界》2012,(8):61-64
笔者通过对调解制度的产生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对调解制度的改造及改革开放后调解制度的发展,来分析中国民间调解制度的历史演变。我们相信人民调解制度在充分汲取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法治的丰富营养后,会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93.
社会管理除了需要从社会外部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创新与制度建设,还必须从社会内部增强社会各阶层自我教育意识,从而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外在社会制度管理与内在自我道德教育结合,才能实现社会管理长期和谐稳定的理想目标。自我教育意识的增强可以从儒家伦理精神中汲取其注重仁义、自觉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精华,为现代社会成员自觉贯彻执行社会管理制度提供道德保障与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94.
杨锦帆  管华 《兰州学刊》2012,(9):214-216
道德基础的巩固对守法的自觉性有着密切的影响,对于守法的作用而言,道德改变人们的观念可以弥补法律上的漏洞,更可以使守法达到一种"不禁而止"的状态。再完善的法律如果没有道德基础,在操作上会面临很大的困境。本文以中国古代的道德观为线索,在道德基础中选取最根源的基础——教育,秉承"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念,寻求其对当今公民守法的指导与落实。  相似文献   
95.
刚柔并济、礼乐相须、仁义相成、德刑相辅、宽猛相济、劳逸相参等命题,共同构成了《五经正义》礼仁之治施政方略的主要内容,相关政治范畴也构成阴阳互补、刚柔并济的关系。这就在维护尊卑贵贱的前提下,以张扬"仁义"的形式,囊括了包括刚克、猛政、严刑、役使在内的各种统治手段,并为政策选择上的灵活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评说儒家的"仁政"、"合和"时,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否则就难免导出皮毛之论。  相似文献   
96.
夏世华 《求是学刊》2012,39(2):51-56
文章系统解读了楚简《唐虞之道》第14至29号简的思想内涵及脉络,认为这部分简文首先通过尧成为天子之原因的追问,突出了德与位的张力问题,即在应然之理上,有位必当有德,但就实然之事看,有德未必有位.简文对这一德位张力有两个层面的解决方案:一方面,要求有德无位者全力修德,谨守性命,安于时命,养成恒常如一的圆满德行,从而能在得位而治时能“利天下而弗利”;另一方面,要求有位者透悟性命之正,从而能主动尚德授贤、退而养生,这既能使贤者居位而利天下,又能退而养生以自利.简文将“七十致政”之礼普遍化,试图断绝天子终身制的构想,也具有深刻的政治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97.
正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思想与文化。在这悠久的传统思想文化之中,始终贯穿着两条主要的脉络: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在其基础上所产生的道教。儒道互补,构成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价值观的  相似文献   
9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和实质是创造实现社会和谐的现实的有利条件.但人们的创造活动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在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进行的,儒家核心价值观丰富的和谐内涵对创造实现社会和谐的条件具有巨大的作用.对其进行审视和梳理,发掘其中的古今通理,以发挥其在促进社会和谐中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
不论是19世纪兴起的模拟媒体,抑或是20世纪崛起的数码媒体,对于我国来说最初都是舶来品,也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们使传统儒学深陷危机,又为其变革与传播创造了新的契机。新世纪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数码儒家。  相似文献   
100.
木孩 《老人世界》2014,(10):50-51
古往今来,道家对于“淡”,可谓是情有独钟。倘若追根溯源,可上溯到先秦时期的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道德经》日:“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德经》又日:“恬淡为上。”道家不仅将“淡泊以明志”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还在饮食上主张清淡。认为淡味不仅是真正的天然美味,而且还可起到调补脏腑、扶正去邪、防病治病及延年益寿的养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