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93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63篇
社会学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王明从苏联回国,他到处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活动,拉关系,搞宗派,发号施令,妄图取代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王明秉承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中国抗战的领导权不应该归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而应归于蒋介石和国民改府”、“巩固蒋介石、国民党的领导地位以统帅全国军队,结成苏联和南京政府的反日联盟”的指意,在中共中央改治局会议上打着共产国际的旗号,颐指气使,  相似文献   
22.
陈独秀在国共合作中与共产国际的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存在分歧,他认为保护共产党的独立性是国共合作的前提,主张两党“平行合作”,反对“党内合作”的形式。随着国民党右派分子对国共合作的破坏,陈独秀主张共产党员退出国民党,为此与共产国际做了一定的抗争  相似文献   
23.
王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特色的党史人物。很多学者对他进行了多方深入地研究且出了许多成果。尽管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各有不向角度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总体上丰富了对王明的探究,从而更接近于历史真实。本文试用国际关系学基本原理来解读抗战初期王明的回国,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王明在当时所发挥的积极作甩。全文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苏联需要及共产国际的决定;二是中国共产党的欢迎;三是中国国民党的中意。  相似文献   
24.
发生在1926年的北伐意义重大,而就在北伐出师之时,陈独秀发表了《论国民政府之北伐》一文,对北伐进行批评,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通过分析,陈独秀发表反对北伐文章的成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共产国际对北伐的坚决反对直接影响了陈独秀的立场;当时广州政府内忧外患,国共矛盾尖锐,是导致陈独秀反对北伐的客观原因;注重刷新国人思想,轻视军事行动是陈独秀批评北伐的思想根源。而与国民党分家的意图,促使陈独秀将自己对北伐的意见公诸于众。  相似文献   
25.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政治思想呈现出曲折发展的特点.共产国际在国共两党政策上的矛盾和失误、对中国革命指导上的错误,严重地阻碍了陈独秀对于中国革命理论的探索和认识,是大革命时期陈独秀政治思想曲折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6.
共产国际为中共提供财政援助情况之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不断地依靠共产国际(实际上主要是从苏联)定期提供的经费援助开展活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初中共建立起南方根据地、中共中央由上海迁往中央苏区,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而定期获得经费的情况虽然就此改变,但中共依据自身的实际需要,不定期地向共产国际提出申请、进而获得相应的财政援助的情况,却一直延续到共产国际解散之后。来自共产国际的这种财政援助,无疑对中共自身的发展与成长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莫斯科方面提供援助的部门和渠道变动不定,再加上中共长期处于秘密工作状态和战争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27.
马林对中共“一大”的作用考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林对中共“一大”的作用需要准确认识。马林第一次来华的使命中并没有在中国建党的 任务。马林到达上海时恰逢“一大”的准备召开,他和随后到达上海的尼柯尔斯基共同参与了“一大”的 筹备工作。从中共“一大”决议的理论层面看,“一大”的意义仍然局限于建立列宁主义的真正共产党, 并未接受马林所介绍的共产国际“二大”有关殖民地民族革命的有关思想。  相似文献   
28.
党内合作,对于国共两党都不是无条件的。孙中山之所以坚持党内合作是惟一的合作形式,前提就是共产党必须服从国民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最终接受这一形式,其原因不仅在于共产国际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更重要的是在三大前后从理论上也认同国民党的领导地位。在此前提下,中共提出国民党必须是各革命阶级的政治联盟、中共在国民党中必须具有独立性作为党内合作的两个条件。然而,这两个条件并没有得到国民党方面的认可。在苏俄、共产国际的作用下,两党的党内合作是在分歧并不明显的情况下确立的,从一开始便呈现出不稳定性、暂时性的特点。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党内合作形式不能简单否定。同时,考虑到中共实现其独立性的困难程度,对这一合作形式的肯定不应该绝对化。随着上述合作条件的相继变化,对这一合作形式的肯定评价也不能贯通整个国民革命时期,而只能限于两党合作伊始。  相似文献   
29.
张伟良 《河北学刊》2003,23(3):179-182
关于中国共产党名称的定名 ,目前党史学界研究较少。笔者经过考察后认为 ,中国共产党名称的定名 ,是在列宁关于《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的影响下所确定的  相似文献   
30.
徐则浩 《学术界》2004,(6):27-36
193 8年 3月 ,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 ,任弼时被派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交涉重要事项的缘由。任弼时向共产国际两次报告 (一次书面报告 ,一次口头说明与补充 )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功绩。由王稼祥带回的共产国际执委会《决议案》和《决定》以及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的口头指示 ,既在政治上肯定了以毛泽东代表的路线正确 ,又在组织上明确“要在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下” ,对开好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有重大作用。本文对《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的决定》成文时间专门加以说明 ,厘请党史学界长期以来以讹传误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