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5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36篇
综合类   63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2 毫秒
31.
9月10日下午,换人比率高达1/3的台湾新“内阁”在新任“行政院长”吴敦义与“副院长”朱立伦带领下,宣誓就职。比起2008年意气风发的前届“内阁”,临危受命的新组“内阁”处境今非昔比,“八八水灾”给已经深陷经济危机创伤的马政府伤口上“撒盐”,面对群起质疑的信任危机,面对即将到来的县市长选举激战,马政府祭出“内阁”大换血的王牌  相似文献   
32.
沈鲤作为明万历朝阁臣之一,曾对明中后期渐处衰落之势的政治发挥过一定作用,他的言传身教为后世的为政者作出了榜样,也为万历朝政局的稳定作出了贡献.其传世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忠君爱国,用人图治;严守法制,惩戒私党;力除弊政,关心民瘼等为政思想在学术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3.
本文以中日美实力的消长为背景,以鸠山内阁组阁以来的外交战略为研究线索,论述了鸠山内阁上台以来对外交战略的调整。其中,日美关系被鸠山内阁定位为“紧密而对等的日关关系”。其实质是以地缘政治中的中国为参照,日本作为美国全球战略棋子的地位得以提高,借此定位以图获得更多的发言权和利益诉求。日本民主党对中国战略的调整,则从自民党传统的借美抑华,变为主要依赖构筑区域集体安全体系来确保日本的安全。而修改宪法,则成为未来中日美关系的重要变数。  相似文献   
34.
《社会学家茶座》2010,(3):157-158
环球网发表同题文章说,美国《世界日报》6月30日刊文(2030年中国GDP打败美国称霸全球》。文章说,日本内阁府发表的统计报告指出,中国GDP在全球所占比率,预测将由2009年的8.3%大幅增至2030年的23.9%,取代美国跃居全球首位。2009年GDP全球排名依次是美国、日本、中国、德国,2030年将变成中国、美国、日本、印度。报告分析认为,受到人口老化、劳动人口减少的影响,日本的GDP全球占比2009年时为8.8%,至2030年将跌至5.8%,只达中国的1/4。  相似文献   
35.
薛丽 《炎黄世界》2009,(1):49-49
2008年6月25日,加拿大总理哈珀对内阁进行了改组。原国际贸易部长戴维·埃默森正式出任加拿大外交部长。埃默森的妻子是一名华裔,他本人与加拿大的华裔关系密切。由于与中国政府交往甚多,埃默森还被公认为“中国通”。分析人士认为,埃默森出任外长百丁胄巨会使加中关系出现转机。  相似文献   
36.
<正>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明朝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荆州市)人,又称张江陵,谥号"文忠"。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进行了"万历新政"。张居正通权达变,游走于"密室政治"与"民主决策"之间,演绎了一代名相用权、弄权的经典实例。一、善搞"密室政治",意在提高决策效益一是涉及集团核心利益,不得不搞"密室政治"。核心利益的最大特点就是隐秘性和高效性。在这方面,张居正深知如果交由廷议,势必降低决策效率,因此,宁可招致非议,背负骂名,也决不外泄。隆庆四  相似文献   
37.
《新世纪领导者》2008,(4):58-59
3月1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七次全体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名的“内阁”各项名单获得通过。这个36人的团队,27位部委行政首长中,11人首次任职,超过五分之二。综合分析,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成新“内阁”的三大亮点。  相似文献   
38.
朱元璋废丞相后,明代中枢辅政的迫切需要催生了内阁制度。随着内阁议政权的不断完善和一批位高权重的大学士的出现,内阁制度有向宰相制度发展的趋势。但内阁在规制上无权辖制九卿,在议政上又受制于司礼监,内阁衙署也非宰相开府。因此,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进程以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39.
余玮 《中外书摘》2011,(9):19-20
1977年,原任外交部副部长、驻越南大使的资深外交家符浩被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为中国驻日本大使。其时,执政日本的福田内阁欲重开谈判却受到日本国内多方阻挠,尤其首相福田对于缔约的态度尚不很明朗。福田系日本社会中的右派,有为军国主义效劳的历史,反共思想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形之下,符浩被派出使东瀛,确实是身负重望。  相似文献   
40.
《求是学刊》2017,(3):157-164
明末崇祯帝在位期间,对内阁票拟意见的更改成为其理政的惯性,"改票"之举成为崇祯朝凸显的政治现象。崇祯帝通过对大小章奏的"改票",试图表明其在理政能力上对阁臣群体的全面超越,同时展现出对士大夫辅政的戒备与疏离。阁臣对崇祯帝"改票"的态度,经历了从试图匡救国事到完全将顺逢迎的前后变化。崇祯帝的"改票"使得原有的票拟-批红决策模式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同时"改票"之举也消解了内阁的辅弼职能,并为宦官参政提供了更大空间。由崇祯朝的"改票"现象向前回溯,可以勾勒出明末皇权强化的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