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5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20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36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正在中国思想史与文化史的讨论语境中,"中国式启蒙"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联系已如此紧密,以至于被当作同义语使用。①这一方面有助于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某个面相,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五四运动与启蒙观念本身的复杂性。无论是舒衡哲—李泽厚以及汪晖的启蒙论叙事,还是冯友兰—沟口雄三那样避免直接提及启蒙的叙事,都不言而喻地将启蒙置于和传统的对立之中。②同时,所有这些学者都没有追问,被当作中国启蒙思想史解释工具的"启蒙"观念,究竟是何含义?无疑,这两个问题——启蒙与传统的关系、对启蒙的界定——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对另一个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说前一个问题也向史学开放,那么后一个问题应完全属于哲学。  相似文献   
72.
宋志明 《中州学刊》2014,(3):109-115
冯友兰恢复学术自信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写中国哲学史。他拓宽论域,把哲学定位为精神现象学。他认为哲学史是历史学中的一门专史,研究哲学这门学问的发展的历史。他强调中国哲学史以中国哲学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应当以中国历史上三个大转变为基本线索。第一次大转变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次大转变时期是近代,第三次是现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期。以三大转变时期为关键,冯友兰把中国历史划分为四个时代,按照这四个时代安排全书的框架结构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73.
冯友兰采用中西哲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改造,使之赋予新的内涵,形成了自己的新理学观。冯友兰之理与朱熹之理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两者的比较发现,新理学比朱熹的理更抽象、更彻底。同时,新理学也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4.
游果然 《老友》2012,(4):18-18
拜谒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的夙愿,在我入滇后越发强烈.无奈迫于孤陋寡闻,在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昆明市区无法找到它的旧址,问普通市民也无所获。正当迟疑之时,我偶得一张《春城晚报》,报载一则有关冯友兰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的新闻,透露出西南联大旧址就坐落在现今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这则消息让我如获至宝。  相似文献   
75.
2012年暑假期间,我到昆明参加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六届年会,借此机会,参观了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巧的是,我所住的宾馆(云南师大华文学院专家楼)与旧址只有一堵玻璃墙之隔,在宾馆的大门旁,伸手就可以触摸到  相似文献   
76.
77.
冯友兰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是分别经由了两条路径进行的.一是"形而上"的路径;一是"形而下"的路径.由形而上的路径,我们只知道人性即是人之所以为人者;至于作为人之性的"人之所以为人者"究竟是什么,其形上学并不讲.由形而下的路径,冯友兰一方面径直说人的本质即是觉解,觉解是人之所以为人者;但另一方面又认为,人之性蕴涵有社会性,并进而把人之性所蕴涵的社会性与人之性直接等同了起来,从而陷入了一种歧出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78.
冯友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可以说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20—40年代,冯友兰曾经反对过、但转而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50—60年代,冯友兰半被迫、半自觉、半主动地接受并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80年代以后,晚年冯友兰理性地逐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冯友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援引、运用的过程中,虽然存在着种种误读和曲解,但也有不少的创新,而正是这种创新,使得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始终走在前列,成为中国哲学界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79.
冯友兰的类逻辑思想包括类层次论和类属性说两个方面。就类属性说而言,冯友兰对属性的内涵规定、属性与个体和类的关系、属性的不同种类(主要性质和不主要性质,正性、辅性和无干性,义理的性、气质的性和气质或气禀)、属性的善或恶及其与情、势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其中虽有不当之处,但也多有精华内容。深入研究冯友兰的类逻辑思想及其逻辑分析法,具有哲学和逻辑学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80.
冯友兰使"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第一次具备了系统、完整的面貌.但是,这一学科体系在建构中存在着"结构性或框架性的解释失误",始终没有处理好"西化概念"与"中国境界"之间的关系.在冯门诸子中,率先彰显冯友兰情感、境界之学的人是蒙培元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