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3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38篇
管理学   113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189篇
人才学   7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315篇
理论方法论   264篇
综合类   3462篇
社会学   413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390篇
  2013年   322篇
  2012年   377篇
  2011年   388篇
  2010年   406篇
  2009年   369篇
  2008年   565篇
  2007年   361篇
  2006年   278篇
  2005年   277篇
  2004年   272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短篇小说是林纾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林纾接受了英国作家狄更斯的积极影响,以古雅的形式摹写社会、刻画人物,多侧面、多角度的反映了中下层社会人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62.
作为英国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伍尔夫在创作及理论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她认为客观真实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 ,主张通过表现人的意识的流动来反映生活 ;她眼中未来小说的理想模式是一种诗化的小说 ,表现非个人化的、宇宙和人类的命运。伍尔夫的重要作品《到灯塔去》、《海浪》等都是她的小说理论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3.
对1927年顷茅盾的思想与创作的历史评价,历来存在两点分歧:一是怎么理解茅盾所说的我“有点幻灭”,但“并没动摇”;二是对他失去党的组织关系的原因和应作何评价。两者都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放到当时中国革命现实、国际共运与中共党史史实大背景上作宏观考察。一是茅盾“幻灭”的,是他参与建党时就形成的“革命速胜论”,即认为中国革命是一步到位的“无产阶级革命”,但是他的共产主义信仰从未动摇过。二是茅盾失去党的组织关系的主要原因,在客观方面不在主观方面,因为他公开反对一度控制中共中央的“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在具此“左”倾思想的党内负责同志看来,不能认为是“表现得好”而予以恢复党的组织关系。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茅盾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勇于自我批评,勇于反对错误路线的难能可贵的政治品格与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64.
在《尘埃落定》的十数家评论家言中 ,高屋建瓴地揭示作品艺术价值、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因而有广泛影响的评论是特别的题材、特别的视角、特别的手法与普遍的眼光、普遍的历史感、普遍的人性指向辩证统一说 ,也概括为“跨族别写作论”。特殊与普遍的统一、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结合是一切伟大作品成功的基础 ,包括中国现代各民族杰出作家在内的当今世界优秀作家都追求并探索着并不同程度地实践了这一近现代的卓越美学思想。《尘埃落定》在“傻子”视角叙事、演绎“权力寓言”、表达人性尊严等几个层面 ,体现了“跨族别写作”的超越、突破 ,但笼统地说开创了“跨族别写作”的“新写法” ,容易夸大作品的“划时代意义”。笔者倾向于把《尘埃落定》的艺术创新定位于 :贡献了一种既重视写实又摆脱写实 ,很难作出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划分 ,超越特定题材特定时空的表层意义 ,具有强烈隐喻性和表现性、象征性和寓言性的新型创作形态的范式。这样言说并不否定特殊与普遍统一的“跨族别写作论”却能突出作品在 2 0世纪 90年代小说创作的重要流向和审美意识的主要变化的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65.
鲁迅作为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其创作影响了以后中国很多作家。余华被认为是当代与鲁迅精神相接近的一位年轻作家。本文试图从创作母题的角度对两位作家进行比较,从他们的相同与相异中探寻作家与作家之间的距离,以及时代文化变迁在作家身上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6.
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上展演的新创剧目在题材上有向政治剧和底层生活剧集中的趋势。政治剧都以历史剧的形式出现,多表现凶险的政治强力和善良人性及人类基本正面价值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底层生活剧则都在当前的时空中表现社会、经济、精神资源严重匮乏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实况。剧作家对这两大题材的开掘和表现在思想上超越了以往的深度,在艺术上具有更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它们标志了新世纪以来戏剧创作基本的取材方向和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67.
文章从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这三大实践环节中,对人所体现出来的主体性特征作进一步探讨,以实现对音乐本质问题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68.
《边城》: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渲泄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摆脱城市文明的压力,是《边城》创作的根本动机。这一动机说明《边城》的创作是一种抵抗,它意味着怀念湘西,更意味着抗拒现代化。在价值的固守与拒绝之间,充满诗情画意的《边城》成了一座没有硝烟的反现代化的战斗堡垒。《边城》凄惨的收尾真实地展示了现代化潮流冲击下的传统社会崩溃的命运,及人性的必然要求和它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它是唱给残败的湘西的挽歌。在一段轻柔、平和、明快的牧歌般的思乡曲之后,作家背叛了情感,摧毁了“边城”,归依了现代化潮流,撤出了这座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而在作品中唱出了抑郁、伤感、凝重的旋律为湘西传统农业社会送葬,实际上宣告了无法抗拒的历史理性对与生俱来的民族情感的一次胜利,也昭示了中华民族捐弃前嫌,为着湘西的重造和民族的新生而热切地呼唤现代化的宁馨儿。“边城”中所有的一切是现代化必然要颠覆甚至是已经颠覆了的。这座毫无科学价值的反现代化堡垒的审美价值在于:它的美学光辉照亮了偏远的湘西边城,照亮了黯然逝去的传统社会,它还将照耀着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追求人性的复归,直到它永远--因为“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的二重性模式永远持续到将来。  相似文献   
69.
白先勇尝试运用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技巧——意识流创作手法始于与台湾大学外文系同学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以后,随着作家自身经历的变化和对意识流创作理论认识的深入,其笔下意识流这一创作手法呈现出鲜明的“模仿试睑一成熟定型——在扬弃中提升”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70.
《乐府传声》对歌曲演唱二度创作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徐大椿所著《乐府传声》一书在词义的领会、歌曲的处理方法、演唱的表演三方面的论述,为演唱者进行二度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