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69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人物命运的展示使曹禺戏剧产生了剧场性魔力.曹禺戏剧不仅集中表现人生苦难,展示人物命运的严重危机,在显示人物无助与无奈的命运状况中博取受众的同情心,而且大力渲染人物命运的传奇色彩,展示人生的惊奇性,挖掘人物潜存的影响力,以充满主观理想与情致的书写来强化戏剧的吸引力;既着力写出人物苦难的过程,展示人物的命运发展史,在动态性和整体感中强化受众的审美注意,又注重对人物命运结局的直观性铺叙,以感性的艺术表现来加大戏剧的悲剧感,形成一种撞击受众心魂的艺术拉力.于是,曹禺的戏剧人物描写拥有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2.
麻雯 《北京纪事》2015,(1):36-41
2015年,北京京剧院的所有工作将围绕“艺术品质提高工程”展开。从市场着眼,从产品着手,在演出剧目、创作水平及演职人员的素质与艺术管理水平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015年,北京京剧院将以打造京剧艺术的“精品店”为追求,以服务观众、满足观众将观众请回剧场为目标,践行“艺术品质提高工程”。努力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和高质量品牌活动,推动剧院向世界驰名剧院和北京城市文化名片建设目标迈进。在品牌活动中,既有2013年和2014年延续下来的项目,也有新的考虑,共分为8个板块。  相似文献   
83.
本文梳理了前人关于莎士比亚戏剧幻觉的不同看法,并从剧场的角度探讨了其戏剧幻觉的独特性。笔者发现,前人关于戏剧幻觉的研究不但对戏剧幻觉的定义不一,而且还忽视了剧场在莎士比亚戏剧幻觉问题之中的重要性。在描述了戏剧幻觉是一种既真又假的感觉幻觉的基础上,本文指出,莎士比亚三面环绕的伸出式舞台剧场的形制特征和作为公共聚会地的性质决定了剧场观演关系的独特性,并因此决定了戏剧场面的呈现方式、观众的观看方式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方式。剧场的这些独特性最终决定了莎士比亚戏剧幻觉生成机制的独特性,观众以参与者眼光观看戏剧,在剧场公共领域交流原则和群体情绪的支持下,进入既真又假的戏剧幻觉体验。  相似文献   
84.
<日出>的开局与第三幕采用人像展览的开放式结构描述了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以及下层人民的悲惨境遇,"帮闲者"在"有余者"与"不足者"之间展示了多种中介功能,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双连环的手法营造情境,将人物的命运定格在社会的罗网中,将观众的心理情境牢牢地吸附在角色活动的情境中,形成互涉牵制的心理场域,构建奇妙而隽永的剧场性,同时展现了人世百态以及对命运母题的探寻.  相似文献   
85.
表演学源自戏剧研究,发展到涵盖所有人类的表演活动,其四种范式是:剧场表演学、人类表演学、口头表演学、社会表演学.后者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强调要分析现实社会和虚拟表演之间多层次多样式的过渡关系,在社会表演和艺术表演领域中探索更多更好的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86.
作为阅读主体的阅读者与阅读对象,最积极并具有创见的视觉阅读活动,都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对阅读对象进行复制与再现;这就是主客体间天然的一种距离,恰恰这一距离造就了整个艺术创造过程。就电视文艺晚会来说,晚会编导对节目材料与观看者之间的“误读”与距离的认知程度和调节程度,就决定了节目材料视觉效果和剧场效果。  相似文献   
87.
陈爱国 《天府新论》2007,(4):139-142
针对具体的剧目剧本、演员表演、观众层次等条件,艺术生产者必须善于设计、创造一定的演出空间。从总体上看,戏剧元素无论如何增减,戏剧演出总得需要一个物质载体系统,包括表演场地、观看区、上下场通道、基本道具、布景、灯光、音响、舞台机械、肢体表演技巧和调度方法等部分和层次。随着舞台艺术的综合发展,这些空间性载体分支系统越来越细密化、精致化,各部分以“有用”、“美化”的名义,在戏剧演出中承担不同的职责和功能。戏剧生产者所能做的,是针对具体情形和资源,对这些空间元素进行加减、改换、变异、组接,通过一些具有生活阐释力和视觉吸引力的形式手段,复现所设定的意态性演出空间。  相似文献   
88.
《窦娥冤》是追求剧场均衡性的典范。窦娥的多重性格内涵,成了本剧各种人物性格表征的参照系。她先是孤女,属于潘金莲类型的女性;再是义女,选择舍生取义的方式对待生命;三是女囚,以正面形象演绎了女性囚徒的受刑过程,尤其剧情中出现了女囚裸体受极刑的场景,展示了人类野蛮暴力和性感暗示力组合后惊人的剧场冲击力。窦娥多重性格不仅强力地推进了戏剧情节,还深度刺激了剧场的视觉形式和综合氛围。窦娥身上所体现的诸多种类的剧场性元素,播扬出了别具剧场学意义与价值的戏剧风韵,而窦娥独特的戏剧身份,在高扬人民性的时代,对所谓样板戏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定性和定型,起过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89.
1960~70年代的中国和美国剧场,同时出现了宗教化倾向。具体内容为:一,对西方启蒙主义所建立起来的理性主义传统持否定态度,用非理性或信仰来取代理性;二,反对个人主义,强调用仪式与信仰来消解个体;三,戏剧的意义突破其美学诉求而进入政治与社会领域,成为试图拯救人,拯救世界的工具。本文从这几点内容出发,辨析两种不同剧场的历史文化语境和各自的内涵。试图通过平行研究的方法,加深对两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0.
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的兴盛,除了世纪交替时期的社会时代原因和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自身需要之外,还得力于一批新式剧场的出现.笑舞台作为文明新戏运动后期出现的以专演新剧著称的剧场,为后期文明戏的生存发展作了最后的坚守,为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的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它也见证了后期文明戏由盛至衰的整个全过程,从它的变迁和演剧活动,可以折射出后期文明戏的发展演变和生存状况.从第一手资料入手作历史的考察,可以从模糊的历史镜像中还原一个较为真实的笑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