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243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147篇
人才学   59篇
人口学   29篇
丛书文集   338篇
理论方法论   58篇
综合类   789篇
社会学   116篇
统计学   2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61.
2006年最后一天,一个温暖的身影出现在坝上草原——国家主席胡锦涛身着一件灰色的羽绒服,来到河北省承德市最北部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进行考察慰问,慰问选取的点依然是困难群众、村卫生所、小学。2007年第一天,一个温暖的信号响彻中国大地——胡锦涛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说“(将)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说最好,是小人物的命运从未像现在这样被关注过,他们艰难卑微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遇开始前所未有地坦露在阳光下;说最坏,是因为这个社会还在进行着巨大变革,变革带来的惯性会使任何一个个体为此支付代价,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本质必然使一些正常秩序变得扭曲。在这既是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怀揣希望与梦想,决然前行——2007,属于你,属于我,也属于他!  相似文献   
62.
17世纪的蒙藏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清朝政府采取种种措施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统治,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的青海佑宁寺,以高僧辈出、著作宏富而驰名蒙、藏、土等地区,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佑宁寺在宗教方面的历史贡献前人已有著述,本文则试从其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佑宁寺在密切蒙藏关系、清中央王朝对蒙藏地区的统治所起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3.
龙靖波 《民族论坛》2007,(4):I0008-I0008
<正>自2005年推行第一轮整村推进工作以来,保靖115个省、州、县直单位共同参与了全县57个整村推进重点村工作。两年来,我县抽调300余名机关干部进驻扶贫村,安排项目118个,  相似文献   
64.
田二文  彭司进 《民族论坛》2007,(7):I0001-I0001
<正>今年37岁的田蕊,在马福村卫生室工作了整整14年,累计为村民治疗常见病、多发病9万多人次。14年来,田蕊从未向乡亲们收取过门诊费、挂号费和出诊费;对于家庭特别困  相似文献   
65.
在国家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实践中,寻找具有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重要的议题,而文化资本化是一条可以选择的途径。本文以云南省大姚县松子园彝族村为例,反思在文化资本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需经历将民族生活方式挖掘成为文化资源,再将文化资源转为文化资本,进而实现文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6.
67.
村镇两级是政策执行的直接推动者,也是政策效果自下而上反馈的第一个环节,这一反馈的真实性直接影响到政策监督的有效性。在发达地区富人治村的背景下,村干部对体制及体制资源的依赖性减弱,镇村两级的干部从偏闭合型关系向非闭合型关系转变。此外,基层政权深度嵌入村庄:以联村干部等为主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组织基础,在镇村之间有效化解信息不对称等的难题;通过对联村干部进行目标责任考核,增加其推动政策落实的压力和动力。从而形成以基层政权深度嵌入村庄为基础的非闭合型乡村关系,这种乡村关系构成了政策监督强化的底层逻辑。  相似文献   
68.
岑努是一座多族群聚居村寨,生活着苗、侗、汉、三锹四个族群,各个族群除掌握本族群语言,还同时掌握其他族群语言。岑努人是具有四种母语能力的人。岑努人言语交际中坚持的平等与尊重原则,其实是他们的一种文化原则,是建构社会秩序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9.
70.
村治困境的生成与疏解,与乡村社会治理结构中的关系和支配机制密切相关。回溯乡村治理研究的学术进路,制度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类型化等视角下的诠释路径业已繁复,而在治理主体与治理规则上的核心分野依旧未能完整揭示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作为一个调和性分析框架,乡村治理场域概念提供了足够的背景性知识(制度逻辑和文化规范)用以框定既有争论的界限、环境和形式,搭建理论对话的桥梁。通过对华北平原丰村的经验观察,选取了某一村治阶段四个独立而又前后相继的事件,从场域脱耦和场域叠合两种场域互动形式出发,分别审视发生在乡村政治场域和社会场域事件的矛盾生成和化解的机制过程,标明场域互动的形式特征。在此基础上,指明治理场域概念的开放结构可以有效调和理论之间的张力,为理解不同类型的乡村治理形态带来一个可资比较的结构性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