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0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孙子兵法》提出领导者应具备"五德",即五种基本素质的要求对辅导员同样适用。笔者以孙子所说的"五德"为鉴,结合实际工作,从中悟出了辅导员工作的一些方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42.
陈映红 《现代妇女》2014,(11):394-394
宋江是古代文学形象中一个最矛盾、最痛苦也最真实的英雄人物。他要行义,却害死了众多梁山兄弟,他要尽忠,朝廷却给他一杯毒酒,他要尽孝,最后连自身都难保。宋江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奋斗的悲剧,也是整个梁山事业的悲剧;不仅是性格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探析了宋江悲剧后的性格因素。  相似文献   
43.
朱熹《中庸章句》对“知、仁、”的内涵作了诠释,认为“知、仁、”意在“择善”而“固执”,而且该三者既有区分,又互相关联;重要的是,朱熹对于“知、仁、”的诠释还与“中庸”结合在一起,而且特别强调必须以“诚”为根本。这可以为当今建构新的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大的思想空间。  相似文献   
44.
""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作为自然德性的述说的是个体心理学意义上的性格特质以及行为方式,它是道德中立的;在注入"知""义"等内涵后,它才成为一种真正的道德德性;它不仅是一种特定的道德德性或德目,而且是人们由之成就各种道德德性,趋向理想人格的道德意志品质,是道德气。""对个体和国家的福祉、个体道德发展,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至关重要,在核心德目的确立和德育活动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5.
颜回不是亦步亦趋地追随孔子,而是一以贯之地坚持自己信奉的真理,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典范。颜回之一生行走在乐与的"内圣"之路上。颜回之乐体现为:恪守礼数,笃行仁德;好学上进,潜心修为;奉行道义,坚持信仰;安贫乐道,退藏于舍。颜回之体现为:于担当,坚守节操,于自省。颜回的"乐与"两者统一于"内圣"之中。  相似文献   
46.
正番格里拉文化地图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根据美籍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中国西南探险的传奇经历,以及他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系列文章和众多精彩照片创作并发表了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小说讲叙了康韦等4个西方人乘座的飞机被神秘的东方劫机者劫持到香格里拉的神奇经历。描写了一个隐逸在雪山环抱中的的世外桃源,那里有神话般的田园,金字塔状的雪峰,美丽富饶的蓝月山谷……小说发表后迅速成为最早畅销书并获得英国著名的霍桑登文学奖,从而将"香格里拉"一词介绍给了世  相似文献   
47.
孔子之"勇"     
什么叫“” ?孔子及其后学有一整套的理论 ,本文集中地探讨了其中关于“”的理论 ;孔子的言行中常常表现出超人之气 ,事实证明了孔子是其所倡导的敢论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48.
孟子尚,他认为真正的大是深明大义,能够通过自反而作出进退选择的“理性”之,是合于气节、道义,敢于担当的道德之。孟子以气养,以义配,崇尚‘啥生取站’,其与“心”、“志”、“气’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种体现情感与行动统一的德性。的培养需要立其志,养其气,从而最终形成其理想人格——“大丈夫”。  相似文献   
49.
咸同军兴造成营的崛起,改变了地方的权力格局。安是晚清广东一支重要的地方营,对广东地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统领郑绍忠父子长期身居绿营专阃之职,并通过天地会兄弟的关系,以森严营规控制安,权力喧嚣一时,是安发展的组织前提。安集团人物数十年任职广东,安营体现出强烈的“地方化”特征。与湘、淮军文人领兵不同,安统领、目皆为武人,通过绿营体制的升转,在广东西、北江流域形成稳定的以中层绿营职阶为主的地方实力集团。基于以上原因,经历瑞麟督粤时期的发展,安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制约了晚清湘、淮势力在广东的渗透,逐渐形成一种“非湘非淮”的地方权力格局。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