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69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17-18世纪由于欧洲社会转型对文化的需求,他们在文化发现中找到了中国文化,并引入欧洲,到18世纪形成“中国热”。这“中国热”是欧洲文化需要同中国文化的特别是人文文化特点和先进性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结合,是欧文化创新之始;中国文化对当时欧洲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促进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和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形成。主要表现在:1.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为启蒙运动思想家提供思想资料,形成他们理性的批判旗帜;2.中国古代的伦理政治为启蒙思想家的开明专制主义理论提供例证和榜样;3.中国古代政治的民主性和国家治理的经验给予启蒙思想家以启迪,提供了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的思想参考;4.儒家的仁爱思想为启蒙思想家提供借鉴和理论根据,促进了他们关于博爱观念的形成。可以说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中产生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2.
约翰·欧文是美国当代知名作家,其多部作品具有丰富的圣经元素,其中《直到找到你》和《为欧文·米尼祈祷》两部作品中丰富的《圣经》原型传达出浓厚的圣经文化气息。 从圣经文化传统出发,在原型批评理论的观照下,整体把握作品的叙事结构特点,分析反复出现的意象、置换变形后的人物变体,发现作者通过意象移植和圣经人物变体来揭示宽恕与博爱...  相似文献   
123.
《战争与和平》中塑造了许多杰出的人物。相比后是否外表平凡的玛丽亚公爵小姐被忽略了?然而,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高贵的精神,她的温驯和虔诚同样令人钦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玛丽亚公爵小姐的形象进行分析:她的宗教观,她博爱的信仰;她丰富的内心世界给她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及精神气质给她外貌带来的改变;玛丽亚如何协调理性和情感,使尘世之爱和上帝之爱统一起来,成为内心和谐的人。  相似文献   
124.
孟子“推恩”说,上承孔子“忠恕”说,下开理学家“万物一体之仁”说,典型地体现了儒家文明。“推恩”乃儒家“仁爱”之术,是指人藉推己及人的方法将人之血亲情感普遍地诉诸他人。将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以及基督教“博爱”相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墨家的“兼爱”,计较在交相利,基督教的“博爱”考量在契约回报;提倡契约上的平等回报,其实也就是在提倡利益计较,则较之墨家“兼爱”及基督教“博爱”,儒家“仁爱”显然具有非“功利”性、非“契约”性之特色。就精神文明形而上而物质文明形而下来说,儒家“仁爱”因倡导无“功利”计较的泛爱众,在精神境界上要比重“功利”考量的“兼爱”及“博爱”更贴近人的基本关切。  相似文献   
125.
宋庆龄与基督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家庭的关系,宋庆龄青少年时受基督教的影响较大。后来她逐渐淡化了宗教的观念而强化了国家、民族及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博爱精神是她民主主义思想的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6.
赵宇 《理论界》2008,(11):128-129
托马斯·哈代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朴实、笔调细致、蕴含哲理。他为我们留下了近千首佳作,其中有四十多首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诗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闪烁着博爱的火花。本文通过研究他的战争诗歌使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了哈代的创作思想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感受到了一位伟大艺术家富有人性的洞察力和同情感。  相似文献   
127.
儒家仁爱包括亲爱与博爱,继而出现亲爱与博爱孰为大的思想紧张。早期儒家希望化解二者的紧张,他们或者以个体生活与公共生活的不同空间范围,或者以小康与大同的不同时间范围,以证明亲爱与博爱在不同时空范围的优先性。但是,如何能够在同一的时间和空间的生活实践中,化解亲爱与博爱孰为大的紧张?宋儒通过仁爱形而上学的建构,以解决这一难题。张载《西铭》的太虚即气论,从形而下与形而上两个层面理解仁爱,说明亲爱与博爱的形成原因和融通路径。太虚即气论既保留了亲爱在形而下层面的合理性价值,又从形而上层面上肯定了博爱的崇高价值。张载《西铭》依据一种境界论形而上学,希望以它来实现现实道德实践的亲爱与博爱的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