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9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29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594篇
理论方法论   91篇
综合类   486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鲍德里亚看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及其相关范畴都建立在西方传统理性主义思维之上,不仅无法作为揭秘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神话的理论工具,反而成为其同谋。他将历史唯物主义视做"关于生产镜像的自我迷恋",进而提出要全面"解构"历史唯物主义。事实上,马克思在社会研究中强调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与西方传统思辨哲学有本质的区别;相反,鲍德里亚迎合后现代解构之风,强行解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典型的"纯思辨"色彩。  相似文献   
22.
《大庆社会科学》2012,(3):159-159
吴向东撰文指出,马克思洞察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破除了实践概念上的亚里士多德传统,将实践活动理解为一种对象性活动,进而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核心观点,以实践为枢轴去把握世界。新哲学核心观点的确立及其贯彻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它是实践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是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3.
《新课标人民版高一历史》在谈到明清科举制度时,用一句话作了概括:明清的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这种评价是很不全面的,虽然从八股取士开始施行起,就不断有人对其提出批评,至清末维新变法,人们对于它的抨击更是尖锐。明清科举制度确实也弊病多多,但作为今人,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绝对不能因此而彻底否定它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4.
在世界陷入新一轮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人们重新发现一个多世纪前的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性的理论准确地预测并指导着人们的实践,自苏东剧变后受到冷遇的马克思主义再次被世人正视。文章通过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当今国内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这些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25.
现代性的发展潜力完全失效了么?关于人和社会价值理想的现代性并不意味着失效,而是更加鼓励人们重新审视自我、面对现实、设计未来。当人们赖以实现理想的途径遭到质疑的时候,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的超越.无疑为现代性健康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向。  相似文献   
26.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自形成以来,便经历着对马克思理论的一次次叛离与回归。新世纪以来,这一回归主要表现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共生共存。玛莎·E.希门尼斯通过对生产方式的分析,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分析女性受压迫问题上所呈现出来的重要意义;赫玛尼·班内基作为"被边缘化"的女权主义知识分子,以意识形态批判为方法剖析了后殖民视域中的种族、阶级、性别压迫等问题;吉莲·豪伊则纵观女权主义近史,提倡建构一种"注入了新活力的历史唯物主义"。从客观的角度看,不同语境与多元文化下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再次"联姻",迸发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多重内涵。  相似文献   
27.
28.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的伟大变革,从根本上颠覆了历史及社会问题的分析模式。对共同富裕问题,脱离特定历史时代的分析探讨或为缘木求鱼。共同富裕思想的产生及其实现紧密依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在其自身体制内无法解决两极分化的矛盾,共同富裕难以实现;社会主义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前提,使每个社会成员能够完全自由地发挥其全部力量,历史性地承担起共同富裕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29.
资本主义起源问题在马克思那里不单纯是一个历史实证性的问题,还是一个关乎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或者马克思的历史科学的问题。"政治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布伦纳认为,马克思的文本中存在着两种互不相容的过渡理论,它们分别指涉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政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路在批判资本主义起源研究中"斯密主义"倾向,以及反对任何形式的先验历史观或者历史决定论方面是贡献卓著的,但因未能在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所容纳的生产力决定论与阶级能动性之张力中把握资本主义起源问题,而难免会被指责为从一种极端(生产力决定论)走向另外一种极端(阶级能动性)。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