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95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43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一种精致的毁灭范式流传并被当作反封建礼教的典范,通过文学祛魅,以"人性化冲突"为逻辑契入点,提出了对杜十娘形象进行现代解读的可能,并使杜十娘的艺术形象获得一种符合现代阐释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2.
韦伯在对于现代性的研究过程中,将现代化的历史过程称为理性化。人类在社会理性化过程中达到了为世界祛魅的效果,运用一种推理与计算的工具,否认价值的先在性,从而得出人的主体性、多元价值的存在、价值中立等自由主义的元素,使得自由主义成为现代社会最基本的意识形态和最基本的组织原则。这无疑将社会整体思维、个体行为选择、政府权限演变和价值的整合置入统一的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103.
除魅并不等于祛除宗教信仰中的客观意义,无神论也不等于放弃价值理性式的意义追求。自由地创造意义,以填补宗教信仰缺失所留下的意义真空。  相似文献   
104.
长期以来,受儒家经典思想“和谐”“无讼以求”“无讼息争”的影响,学术界认为中国法律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很强的厌讼思想,认为中国民众具有强烈的“贱讼”“耻讼”“厌讼”的心理.但笔者经过长期对法文化研究之后,发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中并没有“厌讼”的传统,相反特别地喜讼,而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厌讼”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学术界的认知错觉.  相似文献   
105.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金钱、货币、与金钱有关的事件以及围绕金钱所展开的商业活动被刻意地反复书写,体现了沈从文从金钱视角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从而使得与金钱有关的主题成为《边城》中的核心主题。沈从文意识到资本抽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的诗性关联,导致人、自然、世界的祛魅和空间的均质化。而通过有意识地将金钱从一种等价交换的抽象物还原为一种象征交换的礼物,以及对由资本所带来的同质性空间相反的异质空间的书写,沈从文表明了他对建立在资本原则上的现代性观念的批判立场。  相似文献   
106.
五四启蒙运动既受惠于欧洲运动 ,又以其对文艺复兴时期乃至 19世纪诸多文化思想的共时性吸纳与之有别 ,这是中国新文学获得新生的前提与价值所在。五四启蒙运动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变革塑造了新型的历史主体 ,提供了具有结构张力的精神场域和可供借鉴的多元性文化资源。然而中国新文学主体的自觉和文学相对独立性的实现 ,却并非产生于这一启蒙运动的高峰而是在其落潮之时。正是在落潮的过程中 ,被忽略乃至于被压抑的文学性才冲破理性等的束缚 ,获得了正当的存在理由 ,并散发出艺术和美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7.
以大卫·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关于自然返魅的观点,缺乏起码的科学依据。要结合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深刻理解自然的有机整体性、自然自身的主体性和目的性等,才能给出自然返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8.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推动中国进入到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经济市场化、政治祛魅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失序化、人的资本化是其基本表征。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走向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从传统的魅力型政治向现代法理型政治的转变,传统、现代、后现代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社会秩序的不稳、动荡、混乱、冲突、矛盾,社会成员独立性主体地位的形成以及资本思维的内化,使中华民族向心力既迎来新的机遇,又遭遇到不可避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9.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奔涌而至,东西方文化的接触愈来愈频繁。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出现了一波波的中国热,而国内则出现了研究西方文化的热潮。最近,江西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高春常教授的《世界的祛魅:西方宗教精神》(2009年)一书。该书站在西方宗教精神的高度,致力于挖掘欧美宗教演变的内涵,为深化我们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颖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0.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树立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国家形象不光体现为政府的一种希望和意愿,也表现为国人的一种强国心理。然而,西方强势的国际舆论一直以来采取对华的负面态度取向,利用其覆盖全球的传媒机构在国际社会抢占塑造中国形象的制高点,使国际事务、国际公关资源向西方国家倾斜。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以及对西方社会和现有的国际秩序冲击的加大,这种负面态度取向不会轻易地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