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96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44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兴起,是以对现实主义文学话语的祛魅为旨归的。它以"精神真实"为旗帜发动了一场文学祛魅活动,以此反抗现实主义对"真实"解释的垄断权和意识形态霸权。然而,先锋文学提出的"精神真实"具有不可调和的自反性,最终导致在其文学创作实践中神秘主义的盛行。神秘主义的盛行反过来拆解了先锋文学努力建构"精神真实",让这场文学祛魅行动呈现出悖论的一面:祛魅意味着赋魅,建构意味着解构。祛魅的悖论从反面显示出文学必须建立与现实、与世界、与大众的联系,才能让文学具有持久的和真正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2.
韦伯在对于现代性的研究过程中,将现代化的历史过程称为理性化。人类在社会理性化过程中达到了为世界祛魅的效果,运用一种推理与计算的工具,否认价值的先在性,从而得出人的主体性、多元价值的存在、价值中立等自由主义的元素,使得自由主义成为现代社会最基本的意识形态和最基本的组织原则。这无疑将社会整体思维、个体行为选择、政府权限演变和价值的整合置入统一的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53.
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个寄生样本,政治波普将何以续存和发展,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从初生以来的政治波普就没有艺术和政治批判意识的独立性可言,在去掉国际化以及当代前卫的魅力前缀头衔之后,中国政治波普还剩什么?  相似文献   
54.
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社会急剧转型,导致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并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进程。这一时期,文学中的“苏联”叙事主要呈现出政治祛魅的特征:褪去神圣光环的十月革命、正义性遭受质疑的卫国战争、被消解的乌托邦神话体制等在文学中得以书写。作家通过这种陌生化的手法诉说历史之痛,解构苏联官方话语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55.
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理论由于其凌厉激烈的反叛意识、解构意识与探究意识,在历史学界、哲学界以及文艺批评界引起广泛争议。尽管他的历史解释理论、历史叙事理论中的术语多非原创,但怀特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独创与贡献。其理论贡献之一在于建构了一个历史诗学理论的完整体系,贡献之二是以体系化理论对历史进行“去魅”的反思批判,贡献之三是成为当今跨学科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56.
李碧华在面对“大中原”国族论述时流露出对主流国族想象的质疑和不满,在作品中践行着对“国族之魅”的“祛魅”.李碧华消解了以大陆为中心的国族想象方式,以一种支离破碎的国族想象来祛除主流国族定义的权威性,使得国族想象呈现出多解性;李碧华通过书写个体的身份危机来质疑国族共同体对个体界定的合理性;香港意识则是李碧华实行“祛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她力图重构香港在中华共同体构建中的意义和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7.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至新世纪初,历史小说创作非常繁荣、活跃,佳作迭现。涌现了唐浩明晚清“儒士名臣”系列、杨书案“溯源中华文化”系列、凌力“百年辉煌”系列、二月河“落霞”系列、刘斯奋《白门柳》、熊召政《张居正》等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创作现象。  相似文献   
58.
论文学     
文学是个非常古老的精神活动、精神形式,但人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熟知却未必真知。加上西方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文学的"文化转向"后,文学的疆界变得无限开阔,而其自身的界定也面临空前的危机。因此,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就成了一个迫切的学术问题。而此前的"形象论"、"表现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观都存在着严重不足,故而需要另辟蹊径,再进行新的界定。新的结论是:从其本源上看,文学是一种高级的魅态文化形式;从其历史面貌上看,文学是个历史性的家族,表现为文学观、特征论、形式定位、流派形态,同时还呈现为杂化和纯化的周期性变奏;从本质的抽象定义看,文学则是象征性的语言艺术,它不以科学和实用为目的,而以想象性超越和诗性的解放为旨归。中国当代文学的致命危机就是"象征性"传统谱系的断裂。  相似文献   
59.
刑事和解是西方社会情境下孕育出来的一种新的刑事法思潮,它对西方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对刑事和解制度与规范刑法学系列理论“表象背弃”的相关论说的否证,为几度蒙冤的刑事和解制度进行了辩护。从刑法的个人本位转向、被害人学及恢复性正义的理论支撑视域论证了刑事和解制度与中国“权威”规范刑事法理论存有内在理路的暗合,并从中国“和为贵”道德观念、公众的社会心理、经济绩效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等视角对该制度进行了理论纠偏与价值辩正,相应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背景下型塑了中国的刑事和解制度构架。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