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5篇
  免费   16篇
管理学   160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4篇
丛书文集   153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215篇
社会学   61篇
统计学   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0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这些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东西南北》2013,(16):72-73
石油部。撤了还是“高帅富” 精简机构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邓小平要撤掉粮食部和全国供销总社并非仅因为卢氏县的风波。中国式计划经济对全国的生产生活都进行计划,结果之一就是不断产生出各种部门。到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机构增加到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其中机械工业就有7个部。  相似文献   
33.
房地产世纪豪赌:央企退出怎能仅靠一纸命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进民退”和“央企地王”等现象都是改革不到位、计划经济的残余势力与一个不规范的伪市场结合而成的“怪胎”。它们当然应该尽早从真正的市场中退出,但并不是用一种本身就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手段来“勒令”其退出,而应致力于建立起规范、透明、并对所有竞争主体一视同仁地平等开放的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34.
35.
36.
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五次宏观调控.每一坎都会引发争论,这次争论影响更大。这次宏观调控有几个特点:一是开始得比较早.在2004年4月份刚出现苗头的时候便采取了措施.不像以往那样在经济已经很热的时候才行动。第二个特点是突出重点.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一刀切”的现象.但很多都得到了及时纠正。第三个特点是把握节奏.适时适度.不搞急刹车。第四个特点是采取一些综合手段加以调控。在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都觉得应该采取行政手段.但现在使用行政手段却不大自如、顺手。行政手段应该与经济和法律手段配台使用。最后一个特点是标本兼治.既有一些临时性的措施.也有一些治本的措施。  相似文献   
37.
38.
大国小民     
1979年,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弹指间,20多年过去了,中国——曾经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敞开了国门,融入全球化时代,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创造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日益扩大国际上的影响力,积极树立大国形象。不知中国者,俨如“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般让人觉得悲哀。  相似文献   
39.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模式以后 ,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这是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 ,二者是“主客观”之间的关系 ,它们既存在着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也存在着同一性的问题。科学意义上的“计划经济”应该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形式 ,这是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思想的本意。“宏观调控”实质上就是计划经济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0.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划经济实质是高级自然经济,总体的非竞争性只能孕育依附性封闭性人格,其病源还有包装了现代外衣的乡民意识、片面的“伦理人”教化,和与世界精神文明的隔绝。市场经济是全球化的商品经济,竞争性必然孕育人的成就意识、独立、开放、创造人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充分避免其利欲至上的流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