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52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29篇
管理学   1214篇
劳动科学   50篇
民族学   121篇
人才学   165篇
人口学   14篇
丛书文集   1839篇
理论方法论   342篇
综合类   2838篇
社会学   491篇
统计学   8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414篇
  2013年   391篇
  2012年   353篇
  2011年   456篇
  2010年   383篇
  2009年   426篇
  2008年   1450篇
  2007年   838篇
  2006年   312篇
  2005年   287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庄子把作为贯通的天均和作为区分的天倪视为等同 ,海德格尔把区分和贯通也看作为人成其人 ,物成其物的原初地带 ,二者存在着诠释的境域。  相似文献   
992.
由于民营经济整体上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规模和水平,还存在着组织规模小,布局分散,市场竟争能力弱,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因此,研究民营企业集群发展是理论界和企业界都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996.
何良安 《江淮论坛》2004,1(4):81-85
康德通过自由、实践理性、善良意志等概念为道德奠定了基础,然而它是先验的、空洞的.唯有从道德是人存在的方式这一存在论的根基处人手,才能理解道德并使其获得自身存在的坚实根基,对道德与利益和人性的关系的说明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997.
近十年来中国哲学界关于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的争论是在中西哲学互参、互动、互释、互译的背景下展开的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试图另辟蹊径 ,对exist的显现与发展作较为系统的阐述。笔者认为 ,英文动词exist就是希腊文动词eimi的存在含义的对应表达方式 ,这种译法首先出现在拉丁语中 ,然后再传递给现代西方各种语言。如果拉丁文和各种现代西方语言用exist翻译和表达“存在”观念的合法性不能剥夺 ,那么用现代汉语词汇“存在”翻译eimi的存在含义同样无法剥夺。  相似文献   
998.
从古希腊至今 ,形而上学一直是西方哲学中的主题 ,追问、建构、拒斥与消解形而上学 ,乃至于回到形而上学 ,几乎是西方哲学的特点。笔者认为 ,其中重要原因在于 ,形而上学是人的本性需求 ,“我们需要形而上学去保持完整与崇高” ;或者说 ,形而上学使人与神圣感相连 ,从而把人生统摄为一个向善翱翔的意义整体。显然 ,在科学的时代 ,以寻求“最高原因”为目标的传统的形而上学 ,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已经终结 ,随之附着其上的一切意义与价值也消解了。现代西方哲学试图克服现代人的存在困境 ,他们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重建意义世界 ,恢复形而上学在人的存在中的位置。然而 ,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宏大叙事方法不同的是 ,在他们那里 ,哲学家们强调通过唤起“个体”的神圣内在体验 ,克服现代人物化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999.
本期导读     
我国现行环保投资统计调查制度存在缺陷。文章《关于环境保护投资数据采集方法体系的探讨》一文,针对环保投资数据存在的空间性、随机性、多变性的特征,作者提出了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重点企业定期直报的数据采集方法体系,这种方法体系可同时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环保投资目标量估计。提高了环保投资统计指标测算与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00.
意向状态所意指的非存在对象(方的圆等)是否存在、怎样存在等问题现已成为意向性研究中的特定意义上的"形而上学问题".罗素在评论迈农为此而创立的非存在论的过程中将这一问题尖锐地摆在现当代心灵哲学家面前.戴维森和蒯因等人对非存在论作了有力的否证.最近,许多学者依据有关科学中的新成果试图对非存在论作出新的解释和论证,从而重新掀起了研究意向对象之存在地位的热潮,例示解释、编码解释、揉舍论和新的形式的非存在论纷至沓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