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6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2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21篇
丛书文集   843篇
理论方法论   137篇
综合类   1079篇
社会学   5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西方思想界有两种相对的东方主义,一种是肯定西方丑化东方的“正写欧洲中心主义”,另一种是批判西方美化东方的“反写欧洲中心主义”。考察后者即东方启蒙话语谱系及其历史语境可知,强调东方的积极面,起点是要解决西方现代转向及之后的问题,是西方在其特定历史语境中自我批判和反思的手段,反映了西方思想的张力和活力,我们征用其批判修辞的同时应警惕其中的陷阱。  相似文献   
42.
从现代性启蒙理性的弊端切入,结合大众审美文化时代的感性变革,反思美学的感性启蒙,并以此为理论背景,批判性阐释中国当代美学家李泽厚的“情本体”美学思想。李泽厚后期从“实践本体”转向“情本体”,强调用审美情感的张扬对抗工具理性带来的生命异化,以美学的感性启蒙建设“心理本体”与“情本体”,追求“人是目的”与个体立命的审美人文主义精神。但其对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推崇,使“情本体”思想脱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维度而转向后马克思主义。向传统儒学之“情性论”的回溯表现出明显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文章指出,不能空谈美学的感性启蒙与文化的“心体”建设,而是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原则,立足于社会存在的总体性结构视阈来思考心体建设与社会实践的融合。  相似文献   
43.
近现代中国学界对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启蒙话语叙事,这种叙事内含冲突与分歧。现代西方思想家托多罗夫关于启蒙运动的反思已经指明了启蒙精神的普遍性,与康德的“普遍启蒙”观念相呼应。接续这一启蒙精神的论述,以理学为媒介,可以揭明儒学内涵的启蒙精神。程朱理学对师道和启蒙精神的阐发,阳明心学提出的“蒙体”观念,展现了儒家启蒙精神的内在丰富性。尤其是“蒙体”观念揭示出了“启蒙”还应当包括对文明本身的反思和批判,这是西方启蒙观念比较欠缺的维度。由此可见,中国自身的文明传统本就富有启蒙这一“精神气质”,儒学也是我们可以用来观察和反思现代世界的一种“态度”。  相似文献   
44.
赵蕾 《河北学刊》2023,(1):109-114
1930年代以《青年界》杂志为代表的文化启蒙力量通过阅读世界传播现代文化,以“新”文化而“新”青年,是对五四新文化启蒙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其突出特征表现为:服务青年的平等意识,塑造青年的问题思维,开放融合的文学景观,成就青年的文学导向。返观1930年代文化语境,文化高压对启蒙空间的禁锢,对新文化启蒙的精神传承及“启蒙”与“救亡”主题的裂变成为造就时代文化启蒙图景的重要因素,也说明了“救亡”与“启蒙”两大主题在中国现代发展进程中的“一体两翼”关系。  相似文献   
45.
生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思潮在20世纪40年代发生了本质的裂变,"启蒙"与"救亡"成为20世纪40年代相互对峙、纠缠的两种时代话语。本文主要从文学内部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和文学外部的启蒙空间的位移两个向度来捕捉战时文化环境中启蒙思潮的脉象,并与"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启蒙思想和文化形态进行纵向比较,以此来探寻中国启蒙运动的路向。  相似文献   
46.
维新时期启蒙理性仍将女性安置于家庭中,"贤母良妻"是典型的中国女性气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家庭作为封建专制政治的基础,遭到激烈批判.庐隐、沉樱、冰心、凌叔华通过她们的小说创作,探讨着女性与家庭的关系,以及理想的女性气质.一方面,家庭被怀疑为阻碍女性获得人格独立的"藩篱","贤母良妻"的女性气质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出走的"娜拉"并未在社会上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47.
将中国女性文学纳入启蒙叙事传统中,通过启蒙思潮与女性文学的内在一致性、启蒙话语下女性文学的文本特征、启蒙对女性创作的启示三个方面,阐述女性文学的诞生与启蒙思潮的不解渊源、女性解放的主题与启蒙主题目标的高度一致、女性文学的两大高峰与启蒙的两大高峰相互应和、启蒙的先天不足造成女性创作的后天失调等现象和原因,指出在当下"启蒙死了"的哀悼声中,作为个人自由的启蒙精神将永存。启蒙思潮促生了现代意义的中国女性文学,而女性文学走向个性化又进一步深化了启蒙文化的意义,为启蒙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48.
启蒙运动诞生的18世纪是一个理性当道的时代,当以伏尔泰为首的启蒙学者为科学和理性高唱凯歌时,卢梭却从人性论的角度提出了高扬情感的浪漫主义口号。情感而非理性,是贯穿卢梭思想始终的现实坐标,他不仅将情感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更将其作为个人生活的理念及原则,以其浪漫不羁的文风,在欧洲文坛掀起了一场情感革命,并以独树一帜的姿态开启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全新时代。  相似文献   
49.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在"五四"时期确立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新文化、新文学的现代意识,在古今与中外的双重交错轨道中确立批判、启蒙的现代性核心价值取向,在多元整合的价值追求中确立新民主主义文化性质和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为现代批评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0.
卡莱尔的英雄道德史观是通过宗教形式而通往道德核心的历史观。英雄道德史观来自于他对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现实社会生活的体验、观察的社会批判上,因而有着鲜明时代特征;而思想基础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十九世纪英国主流思想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批判,一是对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尤其是费希特思想的欣赏与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