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24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65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88篇
社会学   25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平飞 《船山学刊》2008,(1):100-103
《公羊传》注重“以义解经”,故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公羊传》通过对《春秋》“立义”、“释义”、“明义”、“显义”、“取义”、“著义”、“断义”的考量提供了一个颇有特色的解答,充分突显了公羊学派所理解的《春秋》“义以为上”制作本原和“经世致用”实践本性。  相似文献   
22.
胡家祥 《江汉论坛》2007,1(12):66-70
艺术直觉是介于科学直觉和道德直觉之间的一种独特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它执着于对象的感性外观,关注人类生存的境遇,渗透有浓郁的情感,超越对事物的反映或反应,趋向于人生的诗意境界.它具有深刻性、瞬间性、潜意识性诸特点,是直观、理解和想象有机结合的产物,与灵感同属于妙悟.艺术直觉包含有三种形式,它可以是对事物外观的品味,也可以是对对象本质的觉察,还可能是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完整的直觉过程意味着心灵三层面的霎时贯通和整体呈现,直觉的结果是艺术意象、意境的形成.  相似文献   
23.
文章总结和归纳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话剧舞台对于曹禺经典剧作的诠释、改编以及由此形成的舞台艺术的现代特点.在概括描述<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作常演常新的剧场面貌的前提下,对不同的解读方式、不同的导演风格、不同的舞台呈现进行学术研讨和分析评价,肯定了既尊重原著、又不断升华原著的美学精神的艺术创造方法,同时对于有违原著美学旨趣的肆意改编提出批评,探讨如何发挥经典剧作的现代意义、深化其文化价值等问题.  相似文献   
24.
有效的英语课堂需要以一定的教学情境为切入点,使学生在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进行交际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以利于学生形成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能力。本文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例,阐述了如何从课堂情境导入、情境呈现和情境性操练任务设计方面入手,有效地开展小学英语情境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25.
熊十力以本心解释乾元的思路和方法,在"乾元"的解释史上具有鲜明的特点,以本心释乾元,并扩充乾元的内涵将是熊氏解读<周易>的最大特色,也是<周易>与心本论结合的最好典范之一.以"本心"释"乾元"的理论前提是"万物本原与吾人真性不二",意即天人不二.熊氏笔下乾元之为"本心"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回归心学,结合佛学心性论的表达方式,将易简与本心系在一起,以"易简"呈现本心的澄明样态;借助"良知是呈现"论定本心"自昭"的含义,在功能的意义上论证本心是呈现;熊氏"心体万物"命题的提出,意在彰显本心的能动性,是本体发用为万物的内在保证,在心物同体的前提下强调本心生生不已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26.
本文在欧洲文化和文学的框架中论述了德意志自然主义的产生与嬗变、形式和题材。通过对代表作家霍尔茨/施拉夫和豪普特曼的重要作品的评论,剖析了德意志自然主义的偏颇,即把文学创作等同于科学实验,试图以单维度的理性和逻辑来描述变化莫测和繁复多元的人与世界。同时,文章还指出德意志自然主义独具文化批判和宗教意识的特色,从而在文学史上有着深化现实主义、开启西方现代文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27.
通过对《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报网互动进行定量的内容分析,力求探讨报网互动中网络媒体的媒介呈现情况,受众参与程度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为报网互动提供深入发展的实证分析数据与对策依据。  相似文献   
28.
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构成及其实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Krashen提出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i 1仅仅是指学习者获得的、作为学习对象的语言信息.而这样的语言信息输入之所以能被学习者理解和吸收,是由于各种相关内容作为辅助信息伴随对象语言内容一同被学习者所接受.因此,可以将i 1 X视为广义的可理解性输入.X(称为相关内容)有多种呈现形式,各种形式之间可以和i 1有效结合,构成可理解性输入的整体.要实现输入的可理解性,就必须对i 1的量有正确的认识,增强相关内容输入的多样性和融合性,理解输入与吸收的问题,并促进课堂意义的协商.  相似文献   
29.
云南"3.01"事件发生后,分别属于中美主流媒体的《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其进行了集中报道。从分析样本中发现,《人民日报》将"3.01"事件定性为暴力恐怖事件,《纽约时报》则认为这是一起中国维汉民族矛盾所引发的袭击事件。两报在报道中选择差异甚大的报道议题、关键词、图片、信源来印证和强化自身对这一事件的判断。报道呈现如此分野,与两报的价值立场和办报定位有关,《人民日报》以"喉舌框架"来报道"3.01事件",而《纽约时报》则以"冲突质疑框架"来审视它。《纽约时报》对"3.01事件"的报道固然有其意识形态偏见,但其多元立场、多种视点的报道框架与思路对中国媒体亦有启发,对于中国媒体提升对境外受众的舆论引导力和话语影响力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0.
环境传播并非仅是环境议题的扩散,更是各种主体的话语呈现。土壤污染报道可以作为探讨环境传播中话语表征的典型案例。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的746篇报纸媒体土壤污染报道样本,发现:土壤污染报道中政府、专家、企业、NGO以及公众各方的话语权并不平等,其中政府占据议题的主要话语权,专家学者积极介入议题报道,企业则表现为回避突发土壤污染事件。相较于前三者的强势话语权地位,环保NGO和公众的话语权较为弱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