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72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61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金云兰 《职业》2013,(12):71-72
中职语文教学事关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然而,时下中职语文教学还普遍存在教改力度不足、教学内容和方式传统k学生学习消极被动、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每位教师切实树立以学生终身发展为出发点的教学理念,通过“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现实、服务专业”的这一本真,提炼和突显中职语文教学的“三”,即生活、文化、活动,进而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最终实现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塑造和全面素质培育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62.
语文课上,太多资料的补充,太多媒体的演示,太多小组的讨论,使得语文课原尽失,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语文教师应还语文课本来样貌,呼唤本色语文尽快回到课堂,让语文课堂找到回家的路。  相似文献   
63.
"津文学"写作机制的核心,是上世纪80年代特定的文化思潮和文学氛围与一种地域文化有机的文化认同."后津文学"写作,标志着写作背后那种特定的文化认同机制和文化境遇的变化.可以看作对于这种地域文化认同的困顿或困惑的表达.同时它也表明,"津文学"之后的文学写作,需要着重考虑的主要问题,不是与这样一种地域文化进行认同,而是如何在一个由经济理性主义组织起来的生活世界中,重新安排和展开文学想象.  相似文献   
64.
在古代美学的范畴体系中,“”由最初的表示“口舌之”的感官体验,向“”的人生体验转变,最终成为表达“澄怀象”的审美体验。“”范畴的生成及演变是不断和其他审美范畴融合而成的一个意蕴丰富、形态多样的审美范畴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美学感性和理性融合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65.
在宋代诗歌创作中,由于欧阳修等人的倡导,宋诗一反唐末五代秾丽绮靡的积习,崇尚自然平淡的风格.在宋代诗学理论中,诗学说也相应地发展起来,这是中国诗学自身逻辑发展的产物.在印度文学理论中有论诗学.在中国文学理论中亦存在丰富的诗理论.宋诗的平淡风格和宋代的诗学说是一种客观存在,本文对此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6.
治颈椎病方     
田螺,属蚌类.生长在水田及湖泊.形状呈圆形,壳上有纹理.肉甘、性大寒、无毒,壳甘、性平、无毒. 胃痛田螺壳若干,用新瓦片焙干,研为细末,每次服15克,红糖水送服.  相似文献   
67.
婆罗多、新护、波伽等人的梵语诗学论与西方诗学相关理论,存在很多可以比较探索的地方,如情由论和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论普遍化与康德的非功利论、新护的潜印象原理与荣格的原型理论、波伽的艳情和弗洛伊德的原欲说,等等.这说明,在中西诗学比较之外,引入梵语诗学与西方诗学比较研究的新维度,将会使中国比较诗学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68.
【正】苏尘第一次看到她的时候,是7年前的中学开学典礼。她就坐在校长左边的第四个位子上,不偏不倚,正对着他的视线。那一年,她刚从师范毕业,来到这所偏僻的北方小城的中学任教。苏尘,是她的第一届学生。她从温润的南方来,皮肤有着北方女孩少有的象牙白的颜色,她的衣服和头发上永远都有着一股淡淡的青草道,她讲话的声音轻轻的,有着南...  相似文献   
69.
以“”论诗是中国诗论的核心,作为一种论诗方式,本文认为它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独特底蕴有深刻渊源。本文旨在从中国文化独具的思维习惯、原初审美意和艺术风格三个方面来探讨“”成为一种论诗方式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70.
“韵”、“势”、“”、“趣”是汉语口语的四个审美范畴,它们涉及到了汉语口语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作为诉诸于人的感性形式的口语,其形式上的美肯定是占主要的,因而从口语审美的静态和微观表现上,取“韵”范畴作为代表;从口语审美的动态和宏观表现上,取“势”范畴作为代表.“韵”的基础上构成了更加富有整体性和节奏感的“势”;从口语审美的内涵上,取“”范畴作为代表,“势”是“”的决定因素之一;在汉语口语的内外结合上,用“趣”范畴来表达汉语口语与其他口语的区别.这四个范畴相互联系、共同依存,组成了认识汉语口语美学现象的网络上的纽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