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73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61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清代文论对""的阐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诗论中对""的阐说;二是词论中对""的阐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或对""作为文学审美之本予以标举,或对""的审美特征与要求进行探讨,或对""的创造与生成予以考察.清代文论对""的阐说,为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审美范畴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72.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生命意识全面觉醒,中国自然审美观亦由"致用"、"比德"阶段发展到"畅神"阶段。在此背景下,旅游活动与自觉审美活动发生第一次碰撞并产生"畅神说"旅游审美观。这种旅游审美观主要包括"山水质有趣灵"、"山水以形媚道"与"澄怀象"、"应会感神"等内涵。  相似文献   
73.
二宫尊德受到时人的尊敬乃时世使然,得到后人的关注乃其思想和作为所致,其思维活动与思想成果、人生实践和心路历程,内化了社会历史条件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特殊历史时期的利益关系和普通民众的价值追求.二宫尊德的神道观与价值观是社会转型时期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察民族文化与先进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思想的交流和比较关系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74.
本文认为陶渊明饮酒生活体现出对“道”的追求,对“真”的回归,将肉体上的真上升到精神上的真,这种情趣决定了陶酒诗的情感内容体现在对生命的咏叹和对天真的高歌之上,同时也决定了陶酒诗的平淡风格,其诗中的酒、醉境是冲和、平淡的,是一种物我无滞、物我一体的道境、玄境。  相似文献   
75.
从宗炳"澄怀象"的美学意义、"澄怀象"与审美发生机制、"澄怀"与"象"的顺向关系、审美的主客关系4个方面探讨审美得以产生的条件。分析认为,美是主客体相互融合、共生的结果,真正的审美就是沉潜于对象中"主客合一"的先"澄怀"后"象"的一个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76.
论“味”     
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与“美”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有三层涵义,它的本质在于它是作者创作时的刻意追求,是作品的精魂,是鉴赏者的终极目的。“”的生成机制有三个条件:客体自身具有“原”,主体鉴赏后品得“新”,主客体发生联系的中介物“遇合机缘”。品由低到高分三层:解、玩和创。品位层次决定了主体在鉴赏中的不同级位。  相似文献   
77.
现代汉语和现代日语均使用"气"一词,然而二者在词义、用法甚至感情色彩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尤其在词义方面,现代汉语的"气"和现代日语的"気"已无相同之处。根据词汇史研究方法考察古日语文献,则发现内中含有大量与古汉语"气"词义相同的"気"使用例句。随着语言本身的演变和发展,汉语的"气"和日语的"気"都衍生出新的含义,从而造成今日二者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78.
“天人合一”的绘画美学思想具有多元性,衍生出了不同的绘画美学范畴。在“天人合一”的绘画美学视野下,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谢赫论述的“气韵生动”、宗炳主张的“澄怀象”、陆机倡导的“情景交融”和宋代的“心物感应”都追求人与自然、心与物的和谐统一,体现着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价值追求和本质特点。“天人合一”视野下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生命性、创新性、深刻性和崇高性具有现代价值,这些美学智慧是现当代绘画美学传承与创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79.
李宪乔是清代高密诗派的代表,其诗学不受清前期唐宋诗争的影响,兼取唐、宋派,又不失自我,表现出一定的超越精神:强调诗言志为诗人安身立命之处,重视性情,反对诗分唐宋、四唐,主张转益多师,继承辨理论,推崇"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歌境界.  相似文献   
80.
对《墓碣文》的释读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背景,着重于意象内涵及结构分析,从而建立一般意义上的《野草》诗学阐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